站內檢索
真圖書館的文化事業及其意義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 ―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佛光山藏經樓星雲大師「一筆字」美學研究 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以「金身合璧」事件為例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 星雲大師釋經策略初探 —以《六祖壇經講話》為中心 人間佛教國際譯經特色研究 —以《金剛經》英譯為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情感觀研究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 論《佛教叢書 9‧藝文》的選文標準及思想內涵 從星雲大師教育歷史探源人間佛教教育理念 —以《合掌人生》為中心的考察 佛教動物倫理論析 —兼論星雲大師的動物保護思想 .....
2021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北京開幕
育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靜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線上),以及來自海內外高校的31位博碩士研究生共同參與此次學術交流盛會。 程恭讓教授致詞時重申星雲大師設立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初衷,即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目的,期望今後寫作獎學金的宣傳和研究更加突此一主題。 張文良教授強調,開題報告比答辯更加重要,是學生和老師一起為論文研究設計藍圖的過程,也是影響論文能否成功的關鍵,他希望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大膽發言。 李利安教授認為,人間佛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是獲得社會各界一致認可的,整體發展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他主張,從事宗教學研究的人,應該關注到人間佛教這一現今佛教發展的潮流,從過去.....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論文視角跨多領域
本懷,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世俗之孝進行了創新性的吸收與改造,並融入了佛教的思想體系中出世的特點。這一做法既增強了佛教思想的人間性,又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創造了出世和入世相平衡的人間佛教孝親觀,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光大藏經華嚴藏、儀志藏編輯知千法師發表題為《星雲大師“待客之道”研究——從“以粥代茶”談起》的報告。她從寺院茶文化談起,認為星雲大師根植傳統待客以茶的同時,創新出以粥待客的文化。粥不僅既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也有強烈的佛教文化情結,更有個人的生命文化體悟,於是以粥代替茶,既有歷史可依的深度,又有題材延伸的廣度,能細膩的傳遞在文化、情感交織下的生命體證與.....
淺析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美學價值及其家國情懷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形態,也是國際公認的「四大國粹」之一,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凝練的物化形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得以傳承和發揚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作為一名文化學者和書法實踐者,深感星雲大師的「一筆字」不同於一般的書法藝術,其中傳遞著對生命大義的思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尋,對萬千大眾的鼓勵和開示,讓人心生法喜。觀星雲大師的法墨,心生無限感慨,正如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所言:「一筆貫日月,八方懸星雲。」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
世界神明聯誼會作為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下最重要的實踐內容之一,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融合的結晶,蘊含著星雲大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視域的研究角度,通過實地觀察和文獻研究兩種方法,剖析了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在連繫,得出:人間佛教體系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所突顯的人本特質,是對中華文明「以人為本」理念的傳承;聯誼會中提倡的各宗教間絕對平等,顯示了中華文明歷來重視「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世界宗教齊聚一地、和平相處,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思想傳統。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是人間佛教與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顯著表現,神明聯誼會上中華傳統宗教、民間宗教與世界其他宗教的友好聯合,為中華宗教應對世界宗教、新型宗教的衝擊提供了參考價值。
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從佛教戒制變化看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佛教文化從印度進入中國,不僅能夠在中華民族中生根發芽,而且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本土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佛教文化具足了方便智慧的特性。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如何通過變通適應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又能保持純正的佛陀智慧並得以廣泛傳播,是佛教產生兩千多年來始終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佛陀時代制戒至佛滅、中國佛教乃至現今人間佛教之制戒,探討佛教只有依著「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的發心,才能在保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下,弘揚佛法,度化更多眾生。
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9年7月20日至21日,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了「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成功大學、玄奘大學、南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12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12篇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