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
我對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的體認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今年在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上給大家的大會主題「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是以什麼樣的「共識」,領導全球三百多萬個佛教徒?「佛光山有一千兩百多位法師,我們來自二十六個國家,不僅彼此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就連文化、習慣、思惟,也有所不同,有趣的是,我們沒有薪水,沒有假期,沒有私人往來,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個小時,說我們是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嚴格說,應該是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內容」。」....「其次,我們來講「開放」,這兩個字,美國因為開放,吸收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擁有最好的科技,最靈活的企業….,可以說引領著世界的潮流。大陸因為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翻轉了整個大陸人民的生活,讓世界走向中國,也讓中國走向了世界。同樣的,我觀察星雲大師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將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因為「開放」的胸襟。」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星雲大師敬畏觀的思想淵源及其社會實踐
「山河大地皆為佛體」、「蟲魚鳥獸皆有佛心」,1 星雲大師所宣揚的「人間佛教」思想立足於傳統的佛教思想並實現了一種社會性超越,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積極入世的情感認知、人格特質及對現實人心與社會的極大關懷。「不殺生」(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敬畏)、「眾生平等」(對眾生平等的敬畏)、「因果報應」(因果敬畏,對佛法的敬畏)是其敬畏觀的思想來源。星雲大師始終在回歸佛陀本懷中關注現實問題,並基於一種神聖敬畏之心去關懷大眾,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意義追尋、家庭關係和睦、道德良心之構建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星雲大師敬畏觀的理論內涵及其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既是佛教現代性體現,亦是佛教在現代化變遷中不斷深入社會與人心,不斷與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積極體現。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法師又說明「普賢十大願」是邁向成佛之道,例舉「禮敬諸佛」的修行方法,是對眾生恭敬、對每個人都平等尊重與禮遇。「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如常法師曾問星雲大師「師父,您成功的祕訣究竟是什麼?」大師回答:「我凡是要做的,都在想是不是人們要的!」又問大師最喜歡一筆字的那一句?大師回答:「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這句話出自《華嚴經》。大師在柔和忍辱,慈悲喜捨中得到修行的法樂。 主持人妙凡法師說明「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到此圓滿,預告明年將有新的課程。 《華嚴經》的圓融觀」影片連結:https://youtu.be/X1AZt4cdxN4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12月.....
我對星雲大師書法藝術的再認識
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書法、繪畫、雕塑、戲曲等,對宗教的傳播,功莫大焉,他以大眾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形式美好的傳遞著宗教的精神和理念,又是那麼的可感可觸、富於表現力,佛教尤其重視並擅於運用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弘傳教理教義,也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方便善巧,從而也衍生了豐厚的佛教藝術遺存,蔚為大觀。在這一研究背景下,加之自身興趣的原因,我選擇了星雲大師的書法藝術,尤其是﹁一筆字﹂書法藝術進行了關注。自覺因緣殊勝,內心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