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喬達摩佛陀之凡聖問題
由於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地區廣大,佛教教主不再被視為凡人,而是個超人或神。法報化三身的觀念與大乘佛法有密切關係,但小乘者,如說出世部和大眾部都認為佛陀具有異乎常人的特性。作者主張此問題應回溯到紀元前四世紀,甚至佛陀在生時,從巴利文經典的記載加以釐清。 本文分三部分:一. 巴利文獻中佛陀的超凡特性:根據《大般涅槃經》和《長阿含》,佛陀壽量無有邊際,佛陀以其威神力渡河,有天眼通,能預知未來事實,具三十二完美身相。 二. 佛陀早年的神異事蹟:佛陀的神奇事蹟似乎集中在其早年時候,如右協所生等。這些奇妙事蹟很可能是在佛教勢力鞏固,和佛陀被稱為「天人師」後,後人才加以杜撰的。 三. 佛陀如凡人的一面:論理和仁慈的行為,過王子的生活,老死之相等。又根據考古發現佛陀二大弟子遺體及佛陀出生地點,丈室,初轉法輪地的史蹟,可以合理地假定佛陀確實如普通人存在過。顯然佛陀生而為人,但入滅後被提昇為「超人」,變成偉大的神。
「人間佛教」之意義
從歷史上看,佛教無論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是和當時的人類社會的福祉相關。中國佛教自二十世紀起,太虛法師首倡「人間佛教」,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到發揚光 大,由中國而走向世界,都是為了「在不同的時空因緣裏,秉持佛陀重視現生、示教利喜的本懷,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程頤天理論的建構及其與佛學之因緣
本文試圖探討程頤是如何吸納佛家的思辨哲學以構建理學的靈魂──天理論,從而實現其抗擊佛教、重振儒學的理學旨歸的。 文章首先闡明了傳統儒學因拙於形上思辨,已無力招架形上學富足的佛教的攻勢,程頤的天理論便是他攝取佛學的思辨方法重塑儒家倫理的結果。接著文章又詳述了程頤天理論和佛教的關係,認為繼承佛學的本體論思惟方式是程頤天理論和佛學的最大因緣。文章以為程頤的本體論有一個從理本、心本並重到專宗理本的轉變過程,而佛學輒為程頤早年的「二本構架」和貫其一生的理本論的營建提供了思想資源。文章還指出了程頤由「二本」轉向理一本的緣由。
眾聖點記之研究
本文筆者廣泛考察眾聖點記的佛陀年代問題,及其所有相關事實,為求達到正確結論. 除此外,亦探討眾聖點記本身的真實性。因此筆者從前人研究中作一番考究,來證明佛涅槃為西元四八三年,並相信眾聖點記在本質上是極為接近鍚蘭巴利文編年史的傳說。 文中討論下面幾點: 一. 依高楠順次郎所說,西元四八九年真的有九百七十五點嗎? 二. 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在西元597年所做敘述時,有沒把比丘尼淨秀所下的一點也包括進去? 三. 在西元四九○年至四九二年間,眾聖點記有沒有加點? 以上問題的提出,是因筆者想以批評的態度重新研究,並對發生的背景,順便作一番了解; 以達到正確性。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的破立之道
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自序〉的結語中,提及本套書創作的背景及目的,他說:「在中國佛教裡,只有歷代的禪師們還有一些正見、還有一些佛法,其他像三論宗真正佛法的『緣起中道』,反而少人去研究、宣說了。所謂『正道不昌,邪教橫行』,所以,不得不用這一本小書,來提供大家作一點另類的思考。或者有些說得不完全,只有慚愧、懺悔,唯願契合佛心,希望大家對佛法的真義要重新估定價值,也請有心人與諸方大德諒解我的苦心,給予多多指教。是為序。」此段話道出了本書乃是大師面對當代佛教所遇邪教橫行問題的一種回應,而「邪教」在此應指違反佛法緣起中道者,而邪教之所以橫行乃緣於正道不昌,如果正道得以昌盛,則不只是邪教無容身之所,重要的是十方眾生才有正覺的機會。
論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詮釋之意義與價值
2019年春節前收到了佛光山寄來的星雲大師著《佛法真義》3冊,利用假期仔細閱讀,品味並讚歎大師一生為弘揚佛法而四處奔波,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佛法真義》既是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性詮釋,也是其所推行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真實寫照。
覺悟幸福之道
〈十種幸福之道〉是星雲大師藉由《妙慧童女經》妙慧的提問與佛陀的開示,為安頓世人身心煩惱、希求幸福而特別詮解的一部人生修行寶典。以深入淺出的解讀,揭示了佛陀所說之奧義,在古典與今用之間,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人生的橋梁。
對星雲大師「我是佛」和黃檗禪師「即心即佛」心法的成佛可能性之理論解析
人間佛教講「我是佛」,重在承擔弘法重任,以佛的精神態度興辦各種佛化生活事業,則主觀方面讓自己意志堅定,客觀方面對社會功效宏大。從禪宗修行進路講「即心即佛」,重在一念不起,自心處在佛心境狀態,也是「我是佛」的一種表現。前者不論何時成佛,此生就做佛事業;後者亦不論何時成佛,當下就在佛心念的狀態。前者是菩提心慈悲心的當下具體操作,後者是般若實相智慧的當下具體心法,兩者相輔相成,共成人間佛教「我是佛」的最猛利法門。至於採此法門的修證者何時真正成佛,非關要務,自信最終成佛,對此之念慮,便當放下。
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人間」定義
釋迦牟尼佛把「四聖諦」作為最初的教誨,不僅是為了向人類展示苦的根源,更重要的是給予眾生終結苦難的希望。因此,佛陀常被譬喻為「醫生」,照顧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從苦難中解脫。隨著人類在其興趣與價值上有了更廣泛的定義,佛教弘法模式的範疇也變得更多元,並促使其在生活各層面具備人本主義(Humanism)特色。本文旨在探討佛陀教義與修行當中的人本主義元素,並從中找尋其與人間佛教之間的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