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自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經過一批佛教大德們的理論完善與實踐證成,現在已經成為「兩岸四地」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模式,而台灣星雲大師開創並引領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已經將人間佛教帶向了世界化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一個重要淵源。人間佛教何以能夠成為當今中國的佛教主流思潮?何以成為佛教現代化生存的必由之路?這正是因為人間佛教既因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扎根於佛教的精神傳統與佛陀本懷。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做到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契理契機地將佛陀本懷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實現了佛教在現時代「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融合,才使得傳統佛教煥發出現代氣息與生命力。星雲大師曾對人間佛教做過精闢的解釋,他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事實上,這一對人間佛教的理解當中,就包含了對人間佛教「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高度概括,「佛說的」涵蓋了佛教的「傳統性」,「人要的」則是涵蓋了佛教的「現代性」。本文試以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略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的修正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一個以菩薩道作為基礎而展開的佛教,其特殊性在於以悲智完成佛教的現代化與人間化。在人間化的層面,大師希望將人的一生都包含在佛法的薰陶範圍內,從歷程而言,舉凡人的出生、命名、成年乃至結婚以及最後的喪葬禮,無一不和佛法結合。從行事為人而言,不論行為、語言與意念無一不接受佛法的教導,這就是活在人間佛教中。
佛陀在人間,人間有佛教
為了印證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觀點,大師在此書的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中,用較長的篇幅講述了佛陀創立佛教的目的,以及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這個章節如同是一部濃縮的佛陀傳。從這個章節的內容看,其側重點與大師早年撰寫的著作《釋迦牟尼傳》有所不同,在此大師使用通俗的語言集中講述了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必須關注的是,大師所講述的佛陀事蹟都是來自佛教經典,因此都有確實的依據,這就更加突顯了這部著作所具有的通俗性與理論性。
「人間佛教」的語言學向度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乃文化之結晶」,這個一點都不假。就「語言乃文化之結晶」而言,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文化對中國語言—也就是漢語—的深刻影響,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證。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先生(一九○七—二○○○)曾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語言文學特徵—兼論文學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星雲大師,台灣佛光山開山,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他一生作品輝煌,文學是他弘法的重要工具。 《釋迦牟尼佛傳》更是他頗有名氣的長篇著作。雖為傳記類作品,但是此書的語言和敘述頗有文學特徵。本論文就《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特徵進行研究,探討星雲大師如何利用文學手法,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此書頗受讀者喜愛,以及探討如何利用文學來弘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未來】
線上閱讀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提出人間佛教未來要更重視語言的學習,繼續發揚佛陀平等的精神,必能法水長流五大洲。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5zWVzWOeXz8 全文詳閱:https://lurl.cc/TtvUan 【人間佛教的未來】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則,做為《全集》編纂的基本原則。同樣地,「四依止」也是解經學的關鍵要點,也是大眾思考佛陀本懷和星雲大師思想的切入點。更重要的是,佛陀曾教導弟子要以切近民眾的語言宣講佛法,讓大家「聽得懂」。星雲大師也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身求安樂」,這說明佛教要能回應人心需求,解決時代課題,才能與當代文明對話。 陳劍鍠主任在開幕式的最後,引用星雲大師有關佛光山宗旨的教示作為總結:「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從事佛教教育與文化工作需要長期努力和奉獻,方克有功,今日的解經學研討會正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工作實踐,期勉與會大眾能在此次的發表中,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