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大洋洲人間佛教對華人群體的凝聚整合作用研究
由 19 世紀的「淘金熱」至今,大洋洲華人華僑群體的主觀願望由「落葉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人間佛教在本土化方面的成就,有利於消除分歧,打消疑慮,強化社會融合的群體目標。道場建設、組織制度及包容的佛教理念,都有利於提升當下華人群體的同一性,縮小群體內部的差異。同時,人間佛教既能夠滿足移民的宗教需求,又兼具世俗社團的各項功能,還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起到了凝聚整合華人華僑群體的作用。這對華人群體融入當地生活,多元文化社會建設,乃至佛教的全球化發展和中國和平友好文化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積極意義。
冠佩環趨星拱極—熾盛光佛信仰在人間
唐初,隨著熾盛光陀羅尼的譯出,禳除災星的熾盛光法開始在漢地興起,熾盛光佛信仰源於熾盛光陀羅尼,產生於護國安邦的祈願之中。晚唐以後,熾盛光佛信仰順應民眾的訴求,與生老病死等個人命運相關的民生功用得到了強調,成為了藥師如來的化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道教。融合了漢藏藝術系統的熾盛光佛繪畫演繹了漢藏佛教交融並進的發展史,熾盛光佛還傳播到了吐魯番、西夏、大理,以及日本和朝鮮,順應不同的社會背景,展現出各異的發展圖景。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熾盛光佛信仰的發展歷程中,「佛」的說教響應著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的需要,呈現出「國化」「民化」兩條具體的發展路徑,為當今的人間佛教建設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借鑑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文化特質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共生、流行大化的整體。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近兩千年與本土儒道文化的融合,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團隊在全球的弘法活動,是實現傳統佛教向現代轉型的成功案例,同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發揮實際功用的典範。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活動在當代政教結構框架內形成了良性發展的基本態勢,其在大陸地區開展的弘法活動也並非只是佛教本身的復興運動,同時關涉到大陸地區傳統文化復興的歷程。本文從作為整體的中華文化的角度,考察星雲大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活動,並將其文化特質總結為:中華本位基礎上,以人為本理念、人間關懷格局、人文教化實踐三者的有機統一。
佛教西來南美的分析探討——以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巴西的發展為研究
有鑒於研究者旅居海外多年的經驗,試圖透過本文闡述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巴 西的發展,以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爲基礎、敘述當地佛教現況爲背景、文化差異 的洞察為主軸,分析佛光山在巴西的別院「如來寺」發展的現況、困難與展望。 巴西的歷史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無論是社會結構、人文思想都受到「外來」 的影響,因此,它是一個融合了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大冶洪爐。文人政府時期 的巴西受到全球化的帶動,陸續接受來自各地的移民。本論文所要闡述的即是由 亞洲移民所引進的佛教信仰,尤其將著墨於佛光山人間佛教對當地社會的影響。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安樂行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以「法界融和」的「心」為思想基礎,構建起人間佛教「安樂行」思想,「三好、四給、五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1)以「五和」為究竟的境界論;(2)以「三好」為主要內容的修行論;(3)以「四給」為融攝點的波羅蜜多關係論。大師的安樂行思想,是「發揮佛教智慧,提升個體生命,開發群體力量,轉化社會危機,創建人間淨土」之偉大的人類創新,和傳統天台宗的「自心淨土」安樂行思想相比,星雲大師的思想可以概括為「群心淨土」安樂行思想,是《法華經》之「安樂行」思想的繼承與深化,是現代僧人對佛陀教法的詮釋與豐富,是佛法在當代當根對機之實踐的展開。同時,《法華經》之〈安樂行品〉,為人間佛教提供最重要的大乘經證之一,從其入手進行聞思修,是理解星雲大師的學說與實踐的最佳途徑,是從「人」回歸「佛」的般若路徑,是融合「經—教—修」一體的最方便途徑。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及其現實啟示
人間佛教是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大致可從3 個維度展開。一是在生命觀上,其人間佛教在繼承傳統佛教的基礎上,以「緣起論」圓滿地回答了生命起源之謎;二是在生死觀上,其人間佛教並非厭惡生死,而是追求自我「涅槃」,教人解脫死生;三是在生活觀上,其人間佛教將傳統佛家「出家」遠離世俗、以隱居修行的生活觀念拉回現實的社會裡,強調「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現實生活價值。深入討論其生命倫理觀能為處在社會主義轉型期的中國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中西價值融合背景下,多元價值難以抉擇,以及生命倫理中道德衝突與困境,帶來具有現實意義上的啟迪。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開創。 程恭讓教授以佛教史的眼光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定位,說明「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是傳統佛教的核心思想,並從《瑜伽師地論》的「釋經學」方法論說明星雲大師的人格修養是「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融合與並重:「把深奧的義理,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並經由通俗的語言,將背後蘊含的深奧道理揭示出來。」星雲大師把深奧的佛理講清楚了,講通俗了,講得跟我們的時代合拍了,接地氣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成了當代文明下的人類精神上的一種寄託、一種安慰、一種引導、一種淨化。 程恭讓教授認為人間佛教雖然是當代佛教的創新與改革,但與傳統佛教並非切割為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都是本著佛教的核心原則「般若智慧」.....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學術研討會暢談理論實踐
有消極的解釋,缺乏積極的作為,重視出家,不重視在家;重視出世,不重視入世;重視寺院,不重視家庭;重視山林,不重視都市;重視男眾,不重視女眾。因此佛法的弘傳,不能全面性、普遍性的展開。而人間佛教把這一切融合、完整、圓滿了。本次大會主題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希望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探討,讓人間佛教不只影響知識份子,也能影響普羅大眾。 程恭讓教授說,佛陀本懷不離人生,佛教不離社會;現代人間佛教為百年漢傳佛教最重要、最重大的動向;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系統人間佛教,對於現代佛教有卓越、重大的貢獻,值得深入觀察研究。他並指出,當代人間佛教已取得重要進展,如果以彌勒下生丶人間淨土作為終極目標考量,人間.....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專題討論當代人間佛教
應能力。 郭守仁則以西來寺的成立,為社區創造了神聖的性靈空間,搭建了東西文化的橋樑;提供佛教徒信仰、精神之依歸。「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動,更為大眾開啟了認識、親近、學習佛法的途徑,也與當地社區族裔、宗教融合共處。 慧峰法師介紹佛光山僧團教育體系,從清末民初太虛大師的佛教人文精神,到飄揚過海來台灣的僧侶,介紹佛教僧團教育的沿革。他強調未來僧團教育「探索平衡點」的重要性,包括「傳統僧團教育與現代教育」、「佛學院與佛教研究系所」、「佛教研究與宗教研究」、乃至「修行與行政」等各方面的平衡。 覺謙法師表示,佛光山一直重視及參與學術研究,此次出席代表更來自台灣、澳洲、美國、比利時及加拿大等地;透過會議,接觸.....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教和各種學科展開對話,是健康多元的發展方向。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李玉珍教授相隔4年再度與會,樂於見到「人間佛教研究學術社群慢慢茁壯成型」。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總結道,佛教是包容性、滲透力、適應性、融合性強大的宗教,因而能在各地落實,這就是佛教的「人間性格」;感謝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願意貢獻心力,從各自角度尋找適合當地的人間佛法,造福人群。 開幕式安排3位學者基調講演,為會議主題定調。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佛法的精神,對當代社會有現實的意義」,當前人類最大的問題是物慾障蔽了眼睛,透過人間佛教教法,用清淨心對治貪欲、用感恩心對治瞋怒、用智慧破除痴心,可恢復人的清淨本性,充分回應當代社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