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中國,共886筆結果:
逍遙的支道林
/periodicals/2dca521b-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無限耀眼是星雲
/periodicals/b2d657f2-c2c9-11ed-9508-c9de5a43d6bf/
法藏津梁
二○一九年六月,《星雲大師全集》(簡體字版)全一○八冊在北京新星出版社版,成為佛教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自然也是學術界關注的一件大事。星雲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間佛教」的實踐,已成為中國佛教當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無論誰要研究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中國佛教,都必須重視這一實踐,研究這一實踐,總結其豐富經驗以及其中蘊藏的中國佛教的發展規律乃至佛教的發展規律。無疑,屆時《星雲大師全集》將成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2904/
龍樹的範疇論
在西洋哲學史中,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首先提出「範疇」 (Category) 的概念,作為思維模式與存在者的內在本質規定. 繼而有康德 (Immanuel Kant) 以範疇為「純粹悟性概念」. 而在印度哲學中,龍樹的有關「相」的概念亦具範疇論的意含。 龍樹的範疇論可歸納為:有,知,識,緣,增上,因,果,總,別,依,一. 異十二項. 「有相」意指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形式; 「知相」指觀照世,出世因果的宗教智慧; 「識相」可概括主知覺作用; 「緣相」指所緣緣; 「增上相」指增上緣; 「因相」,「果相」闡明無自性之理; 「總相」,「別相」猶全體與部份; 「依相」即關係相; 至於「一相」,「異相」乃作者為使龍樹範疇論更週密,引申其意而成立者。 在此十二項範疇中,有數項可以和康德所立之範疇表互相對照說明,藉此對龍樹「一切法空」的教理能增加更豐富的理解。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53/
般若、生活與自由
這是一個沒有春意的春天。二○二○年新冠病毒肆虐之下,整個中國都處於「封鎖」的狀態,人世間都處於惶恐與焦慮之中。文明發展至今日,人的根本痛苦似乎並未有解脫的跡象。由武漢發端的疫情,難道是我中華另一苦難輪迴的肇端嗎?當此之時,作為人文學者,吾人當潛心經典,沉思人類生存之深層問題,尋求生命苦難之緣由及解脫之道。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2885/
野蓮
/periodicals/2bd5d822-9cd0-11ef-be7a-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