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華嚴經》的圓融觀邀請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如常法師、邱高興教授主講 人間佛教研究院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擔任與談人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經典十堂課,《華嚴經》 文/宋滌姬高雄報導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12月1日播出今年最後一堂課:「《華嚴經》的圓融觀」。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中國計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邱高興教授擔任與談人。兩位與談人運.....
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人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無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幾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
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人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經創造性地 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無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 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幾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
從「心」出發的管理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一書輯於《星雲大師全集》第十冊,全書共收錄了大師有關佛教管理學的論文二十七篇,內容涉及佛法的管理法、叢林的管理法、禪門的管理法、人間佛教的「治心十法」,以及大師的佛光山管理實踐與日常弘法實踐中的具體實例。書中不少論文立足於佛教經典本身,闡幽而發微,既有佛學思想啟發的高度,也有隨緣善巧的應用廣度。
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從理論到實踐
政教關係歷來是宗教社會思想的重要議題,隨著現代性對宗教信仰社會基礎的影響,宗教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政教關係類型與互動方式的探討也愈加深入。「國家」作為政教關係的核心概念,對國家本質、職能、發展等問題的研究也成為佛教關注的重點自太虚大師佛教革命提出「人間佛教」並宣導「政不干治」這一念以來,人間佛教逐漸從私人領域回歸公共領域,在諸多社會领域發揮著巨大影響力,佛教對國家的理解也隨之發生變化。 在佛教社會化進程中,人間佛教與國家在互動中連繋緊密。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理念與傳統最好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實踐並發展了太虚大師人間佛教政治理念,家學說成為大師作中的重要議題·星雲大師結合佛學經典及政治學理論對國家的本質、職能、政教關係、家認同等問題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觀點,重申「政不干治」的主張,以公民權利為基礎,以自由民主平等為理念,以建設人間淨土為最終目的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在公共領域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探討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念,整合星雲大師國家理論,對社會治理,國家認同以及妥善處理政教關係等問題均有建設作用。本文旨在從宗教社會學角度出發,梳理星雲大師國家學說,探討人間佛教同國家的關係,從人間佛教公共領域制度化實踐中推演出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模型,歸納星雲大師理想家類型與建設人間淨士的政治社會理路。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The Amitabha Sutra and the Pure Land school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要,所以修行需要學習「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而且必須能「照見五蘊皆空」,最後才能夠「度一切苦厄」,達到真正圓滿究竟解脫。 此外,郭朝順教授說明《般若經》與《心經》的關係,以及《心經》的流傳、主題、核心思想、觀修方法「名假、受假、法假」及功德勸行。分析《心經》的核心思想:「無受三昧」、「性空假名」、「空有不二」。落實到生活中,就是提醒我們不要把日常經驗到的事物當成一成不變,而自困於框架之中。我們應該順應不同的因緣,重新去審慎、調整自己,從而擺脫掛礙、發揮慈悲,真正地利益其他人。 慧知法師則分享,《心經》中感受最深刻的是「波羅蜜多」(到彼岸),如果「彼岸」是極樂世界,要從自己的「此岸」去到「彼岸」.....
吉藏《金剛般若疏》研究
對於吉藏思想的研究,有一類主題內容涉及其釋經的研究,相對來說,這一類研究之中,學術界對其疏釋《金剛經》的研究作品並不多見,這也是本文選擇這一主題的一個原因。1 吉藏對於般若類經典的解釋有兩部重要的作品:一是對於什譯《金剛經》的解釋,有《金剛般若疏》4 卷;二是對於《大品般若》即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解釋,有《大品經義疏》10 卷。
當彌勒遇見彌陀
2017年4月,佛光山叢林學院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陳劍鍠教授、四川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為學生授課。陳教授對彌陀法門有深入的探究,而王教授專研彌勒思想,因緣際會下,兩位教授在授課之餘,成就一場「當彌勒遇見彌陀」對話。這場小型論壇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本文為錄音謄稿之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