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真誠的告白,殷殷的叮囑
大師弘法七十餘載,長於筆耕,內容包括講經、談禪、說偈等。講經、談禪、說偈,一直是禪宗大德弘法的主要方式。星雲大師是近當代弘法特別出色、特別奏效、特別善於啟迪人和接引人的一代大德。多年來以文字般若接引了無數大眾,這些好書收錄為《星雲大師全集》,實在是廣大讀者的福報。大師這些傳世佳作,文筆簡潔流暢,內容深入淺出,讓人讀後眼前一亮、大有啟發,是追隨大師實踐人間佛教信眾極多的一個原因。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菩薩品》乃維摩詰居士以不請之友之姿,向彌勒菩薩談修行者不退轉和蒙佛授記的真諦,意旨為不必拘束於這些知見,尤其是利根器菩薩,自知本來是佛,即應超越此一勸誘之法。又向光嚴童子講述道場概念,認為道場即學佛之地,但真學佛者,唯論心行,只要持守大乘修行之法,則己身時時處於道場之中。又向持世菩薩告知度眾之方便法門,接受波旬魔王的天女供養,其實是教之以佛法,學成之後又使其回到魔宮,以無盡燈法門教導更多天人,傳法無盡,受眾無邊。跟善德長者子講述布施觀念,關鍵還是助人成佛,於是應不止於財布施,而唯法布施是用,在法布施中自度度人。本文藉由工夫境界哲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解析文本,揭露意旨。
研究員-釋滿義
佛光山《覺世旬刊》、《佛光通訊》、《佛光世紀》等編輯 佛光山都監院文書 法堂書記室書記 《人間福報》主筆 釋滿義 佛教儀軌 人間佛教 佛教經典 《星雲學說與實踐》(2015,天下文化) 《人間佛教見思錄》(2018,佛光文化)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佛光山叢林學院專修部
略論星雲大師的基督教觀
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表達了他的基督教觀,包括對待基督教的基本態度或基本原則,即「尊重與包容」和「宗教融和」;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即基督教是「正信」的宗教,基督教是「歷史的」和「真理的」宗教,以及基督教是「天乘的佛教」。對基督教與人間佛教之同異比較,以及對基督教的看法。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隆重登場
安徽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11所高校、30餘位專家學者及20位碩博士生出席。 此次會議是吳光正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該專案以宗教徒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發展進程,揭示中國宗教文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試圖建構一套解讀中國宗教文學的理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是中國宗教文學史中的一個經典個案,學者們試圖通過這一個案的深入研究,為《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提供理論依據。學者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的出版為契機,對星雲大師的《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釋迦牟.....
星雲大師的慈悲思想與實踐研究
慈悲作為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代表精神之一,普遍出現於各派的理論討論與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解讀與實踐也反映了各家的獨特立場,本文的主要關注點則是當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方面,本文選擇將星雲大師講述慈悲的代表篇目〈佛教的慈悲主義〉,與解讀慈悲較為詳實的隋代高僧淨影慧遠的名作《大乘義章》中關於四無量心的部分進行對比,以顯示前者鮮明的人間佛教特色;實踐方面,本文繞過已經有的宏觀層面的眾多研究,將關注點轉向星雲大師在行為上的具體細節,並將慈悲施予的對象分為上親、下親、中人、下怨、上怨五個方面加以討論,以期從具體的日常活動中見微知著,發掘出星雲大師有關慈悲的實踐特色。
從《星雲日記》看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
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實踐家星雲大師,一直以來以各種善巧方便構建人間佛教的現代實踐模式。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國際化,讓佛教的慈悲與智慧,透過文學、藝術、音樂、教育等方式,成為人類心靈的加油站,並讓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星雲大師在弘法方面的成就,正是基於他以藝文作佛事的宗旨而推行的。本文擬從《星雲日記》入手,著力對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梳理歸納,試圖從《星雲日記》中探析大師關於藝術於佛教、藝術於生活、藝術於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進而探討佛光山佛教藝術的開展及其人間佛教的弘化。
淨心弘法皆相宜:略談星雲大師的藝術論
星雲大師對藝術的看法,集中在對建築之形、書畫之神與音樂之功的論述中。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建築在外形上應具有簡單、莊嚴、自然之特點;書畫藝術之美,在於能生動地傳達生命與真情、慈悲喜捨的精神;佛教音樂應具有令身心安住、弘揚佛法的功用,這一併體現了星雲大師宣導將佛教與藝文相結合的理念,期盼借助藝術的巨大力量,使佛法更加流通普照,淨化世間。
般若智與菩提心 ――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本文將以〈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為題,探討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理想的工夫心法,亦即他如何培養自己,以及教導弟子和信眾的修行方法。鑒於星雲大師著述眾多,本文主要以《往事百語( 一)》的前面幾條作討論的基本材料,其他的討論另待時日再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