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
研究發現:星雲大師的編藏思想,其實就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一部《佛光大藏經》,撇下文獻史料的推敲不談,其實就是一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一部大藏。「佛說的」,古今不疑;大藏經的表現形式是不是「人要的」,讓人存疑。大師以一部《佛光大藏經》,重拾人們對「淨化的、善美的」期待,使藏經能重回人間,予人受用,是為人間佛教視角中理想之佛教大藏經。
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的語言特色探析
本文旨在探討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在佛教儀式中的意義,嘗試從文學語言的視角探析其語言特色。首先,簡述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對佛教傳統祈願文的繼承與創新。其次,聚焦於《佛光祈願文》的形式結構特色,並選取歷代具代表性的「願文」進行比較。再者,透過其用典、俗語的分析,及修辭形式的具象書寫,發現其結構鮮活、具張力的文學動態之美。足見《佛光祈願文》不僅作為佛教祈願儀式中諷誦的一種優美的文學體類,具有消災與超度的宗教功能外,對於世人的利益與安福眾生之心,發揮佛教儀式文學的最大功用。
趙樸初佛教文化論思想研究
趙樸初(1907-2000)作為中國佛教界著名領袖,不僅在於他對佛教卓越的貢獻,還在於他提出了諸多影響中國佛教走向的著名論斷,如:「一個思想三種傳統」、「佛教是文化」、「佛教六性」、中國佛教的「三性說」與「三化說」、「中日韓佛教黃金紐帶」等等。這些論點引起當代佛教相關人士的激烈思考與持續回應。
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座談會紀實
略述巨贊法師「新佛教」思想的理論與實踐
巨贊法師是現代中國高僧,他畢生追隨太虛大師,矢志佛教革新。其「新佛教」思想在繼承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並且對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的佛教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在簡略描述其改革佛教的一生經歷之後,對其「新佛教」理論的內涵及其在1949年以後中國的實踐作了簡要而又深入的分析和論述,認為巨贊法師「新佛教」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其實質就是探索佛教如何才能與社會及時代相適應,即「佛教如何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重大歷史課題。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佛教講究行解並重、福慧雙修、動靜一如、悲智雙運的融和德行。但因在弘傳時有地域、風俗、民情、時間等的不同,還有個人修持的法門不一,致有所謂南傳北傳、顯教密教、禪宗淨土等宗派之別,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卻只是一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信仰自我設限,而使佛教的僧團分裂。 說到融和尊重,中國佛教不愧為大乘教區,在許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傳的比丘到大乘的國度來,大乘的佛教界對他們都非常禮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傳的國度,所受的待遇卻如一般信徒。以聖印法師為例,他在中國佛教界是相當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國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國佛教界並不介意,反而是南傳比丘來受中國大乘教法,他們不僅不肯認定,而且必定會非常計較。再論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對顯教的態度也是一樣,他們認為顯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頂為理所當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顯教則不應該。佛教發展至今,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許各宗各派自高自大,應該融和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書評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序──《佛學研究論文集》出版緣起
沐浴心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