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於《轉法輪經》(二之一)
所謂轉法輪 (梵文為 Dharma-cakra-pravartana, 巴利文為 Dhamma-cakka-pavattana),廣義來說是指釋尊一生說法的全部,但《轉法輪經》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所轉的法輪,即是對五比丘最初說法的經典。對佛教徒而言,因為這最初的說法是更應具紀念性及重要的事跡之一,所以《轉法輪經》直至後代仍廣為流傳、為人所知。例如,在現今南傳佛教的各種儀式上,仍常讀誦《轉法輪經》。到目前所知各部派中的《轉法輪經》有二十幾種之多,各經典中以本經最被廣為流傳、讀誦。
論說一切有部佛學思想的「人間性」
說一切有部在佛教歷史上曾形成「一切有宗遍行各地」的盛況,是現存僅有兩個能夠將經典文獻完整流傳下來的部派之一,其文獻相當完整地保留在漢譯經典中,而赤銅鍱部的文獻則以巴利文的形式保留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地。這就決定了如果要研究原始佛教的早期思想,乃至追溯大乘佛教的思想來源,則不可能回避「種別最繁,傳譯最備,而與大乘論書亦最相關」的說一切有部思想。說一切有部的思想中,「人間性」的特點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成佛唯在人間,二是教法唯在人間,三是佛弟子們唯在人間,四是佛學義理的安立以人間為中心,五是整個修證體系皆以人間為中心。這「五個特點」充分體現了說一切有部以「人間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印順法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中也說道,說一切有部其實就是講人間的佛教。
《華嚴經入門》第十一講:智慧的光芒
〈寶王如來性起品〉,以欲界最頂層之他化天宮為舞台而展開的最後一場說法。此品原本也是一部獨立的經典。西晉元年(291),由敦煌出身的竺法護(239-316)漢譯的《如來興顯經》,其內容就相當於本品和前述〈十忍品〉。近年來,在調查名古屋七寺藏寫本一切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六十華嚴》譯出以後,曾有人單獨抄出〈寶王如來性起品〉的內容,並作為《如來性起微密藏經》單經流通,最終傳至日本。這一事實顯示出本品雖然基於一定的關連性被拼入《華嚴經》當中,但它和其他各章之間缺乏明顯的連貫性。
僧侶的書跡僧侶的書跡——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筆墨情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筆墨情
筆者自幼學習書法,高中老師引領進入「日本書作院」書學體系,日本書作院的恩師是日蓮宗東京戒行寺的住持星弘道老師,學習過程裡雖以書道為主,但弘道老師的佛學背景也在書寫內容裡、生活應對中,一點一滴影響筆者。因為師學背景關係,所以筆者對於佛僧書法也特別關注,凡在日本的相關書跡必親自前往觀看真跡。筆者曾經研究元代趙孟頫書法對日本的影響,感於元明時代的禪僧書法線條氣脈穩定、畫面力量從容,因此對於僧侶書法藝術境界之探求有更深的期望。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是中國佛教所傳原始佛教四部聖典之一。此經在漢譯中有兩個傳本,一個是南朝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所譯的《雜阿含經》50 卷,翻譯時間在西元435 至445 年之間;一個是失譯人名的《別譯雜阿含經》20 卷,其譯出時間,一般推斷比劉宋譯為早。在南傳佛教中,相傳有五部聖典,漢傳佛教所傳譯的《雜阿含經》,與南傳佛教五部聖典中《相應部》經典大體上相當。
第一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梅謙立(德)、李焯然(新) 研討會緣起: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大學於2013年4月成立的校級研究單位,以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及探索漢傳佛教之未來方面為發展之目的,致力於跨視域、跨語言的漢傳佛學及其經典之研究,促進漢傳佛教為主體的佛教智慧底蘊與當代學術思潮之對話。為實現此一開放之佛教論學平台,並發掘未來漢傳佛教最可能的發展方向之一的人間佛教的甚深內涵,以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佛陀教法本懷之視域構建完整地漢傳佛教格局。 佛教研究中心特別於2016年04月起,敦請林鎮國教授主持「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大型研究計畫,本計劃拟以跨文化、跨地域的宏闊視角,透過新文獻的發現與利用,考察明清時期東亞佛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