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印度一元論與中觀哲學之比較研究
印度吠檀多學派與佛教中觀學派同屬印度哲學與傳統思想之產物. 此二者對形上世界,現象世界之形容相同,且皆出自《奧義書》. 但中觀倡「中道」,立「空」觀,而吠檀多則以「梵」為唯一真實. 吠檀多學派之思想是印度傳統思想之回歸,而中觀思想則欲重返元始教義,回復佛陀立教之本來面目; 二者雖有不同教義與目的,但對後世均有極大影響. 作者於本文中,就吠檀多派的商卡拉與中觀派之龍樹菩薩思想為主,介紹二人時代背景,思想淵源,主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然後加以綜合分析,說明兩者的異同,以對吠檀多之一元論與中觀思想做一比較。
試論現代神學能給予人間佛教的參考及反思——一種宗教對話與思想借用之嘗試
筆者本文的主旨, 是想借用西方基督教神學面對「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所能提供給「人間佛教」思想的一些參考與反思。但這並不意謂著說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學習基督教,或者是涉及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僅僅是因為在現代「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神學中有出現面對此議題的相關論述,所以筆者認為或許可採取一種「宗教對話」以及「思想借用」的進路,來簡單地考察與借用一些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觀點,看看他們的思考與論述,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是否也可以有借用來斟酌思量與討論的空間。 西方宗教文化的核心是「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在西方發展了兩千多年,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與工業文明以及後現代文化的洗禮⋯⋯,在許許多多的變化、衝下,延續至今的現代「基督宗教」神學,能給予同樣歷經許多變化與衝擊的「東方」宗教文化核心之一—「佛教」,特別是近世以來提倡之「人間佛教」什麼樣的參考與反思呢?這是筆者本文想要論述的主題。 筆者本文將以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卡爾.拉納(Karl Rahner, 1904-1984)、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 1932- )⋯⋯等等這幾位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一些觀點,嘗試進行一種宗教哲學上「思想借用」的論述與說明,以作為現代社會中「基督宗教」與「人間佛教」之對話的可能契機與進路。
第一天——四天之一
第一天——四天之一 First Heaven (1)
一水貫通五湖四海
一水貫通五湖四海 One water flows through all rivers and seas.
一日修來一日功
一日修來一日功 Each day’s worth of practice is each day’s worth of mer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