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圓明洞徹 回真向俗——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闕功至偉!」「人間佛教」是中國現代以來,伴隨太虛大師所倡導的「僧界革命」而掀起的一種時代思潮,代表著中國佛教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與轉型。星雲大師循時代之大勢,數十年如一日,不僅堅持「人間佛教」的基本理念,而且將其轉換為切於現代社會民眾之生活情態的實際行動,實為自有「人間佛教」理念以來,將之付諸實踐的最傑出代表。隨其弘法利生事業的不斷開拓,對「人間佛教」的實踐領域便愈見其宏闊,在僧俗各界所產生的影響則愈見其廣大,凡此種種,皆使星雲大師事實上成為當代中國佛教最為卓越的改革家之一。
圓明洞徹 回真向俗——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闕功至偉!」「人間佛教」是中國現代以來,伴隨太虛大師所倡導的「僧界革命」而掀起的一種時代思潮,代表著中國佛教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與轉型。星雲大師循時代之大勢,數十年如一日,不僅堅持「人間佛教」的基本理念,而且將其轉換為切於現代社會民眾之生活情態的實際行動,實為自有「人間佛教」理念以來,將之付諸實踐的最傑出代表。隨其弘法利生事業的不斷開拓,對「人間佛教」的實踐領域便愈見其宏闊,在僧俗各界所產生的影響則愈見其廣大,凡此種種,皆使星雲大師事實上成為當代中國佛教最為卓越的改革家之一。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
星雲大師多年來弘法利生,明言「人間佛教旨在建設人間淨土」,顯示「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的終極目標。然而,一處世界可分「五蘊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必須三種世間悉皆清淨,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佛國淨土。人間佛教志在「建設人間淨土」,總歸來說,即是著重淨化娑婆世界一切「心法」與「色法」。因此,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教法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其實分別對應「色法」的「物質/環境」與「心法」的「心靈/思想」,當大眾依佛法行持,逐步淨化娑婆世界一切法,即是人間淨土之成立。
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理論內涵與實踐途徑
「行佛」是星雲大師提出的一種佛教理念,可視為信仰的較高層次,是作佛的必要階段,是佛教一切宗教實踐的核心。從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述看來,「行佛」是「佛陀之本懷」,是人間佛教之要義,更是佛法之真義。「行佛」不僅對自我的修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佛教的未來發展,乃至對社會的和諧繁榮都有積極作用。「行佛」理念有著深厚的義理內涵,與不二、菩提心、佛性、如來藏等傳統義理融會貫通,而且具有強烈的實踐意義,與傳統的佛教修行途徑意趣一致,是佛教修行次第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完全與現代社會生活融合對接的一種重要修行方式。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觀的重要核心觀點。「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重要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佛教人間化的內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性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傳統宗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的契合,星雲大師的「行佛」論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
再現佛法真義,回歸佛陀本懷——讀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
人間佛教就是真正的佛教。它不僅僅是一個佛教界提出的口號,也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主張,它是佛教形成以來就擁有的弘法利生的實踐方式,也是一種新型的思想體系與信仰結構。 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因為人間佛教把出家和在家、出世和入世、寺院和家庭、山林與都市、男眾與女眾等等一切都融合、完整、圓滿了。為此,能夠體現這種圓滿、完整與融合的實踐體系的思想與信仰,就是最能有利於當代人間社會的佛法真義。
「疾虛妄」與「開真際」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評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事業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成就,大師之所以成功,固然是由於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組織管理才能,但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大師對佛法信仰的堅守。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大師都始終堅守著佛教的根本,詮釋和實踐佛教所指出的人生道路,以大願力、大智慧從事弘法度生的事業,未嘗稍有懈怠。
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
詮釋―對於經典、傳統或文本,給予合理的解釋,以達成意義的理解、思想的創新、文化的轉型、宗教的發展―,是人類文明與思想中一個既古老又普遍的現象。古代印度的吠陀文明,希伯來舊約傳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華夏六經及諸子傳統,佛典漢譯及其詮釋,希臘哲學、宗教傳統,耶穌基督的《新約》聖經文化,默罕默德的《古蘭經》傳統等,上述這樣的文化、宗教、哲學傳統中,沒有一個不曾經歷經典詮釋與理解的實踐。也正是這個緣故,以詮釋、理解作為對象的學問―詮釋學,正如美國學者唐納德.羅佩茲的說法,「無論如何都不是一門新科學」。
從般若、方便融和的佛法義理學視角看星雲大師對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貢獻
星雲大師個人生命所彰顯出來的這種重視般若、方便辯證融和的獨特義理精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弘揚的這種般若、方便並重的智慧特質,其核心部分可以說正是對於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重要的貢獻,並重新開啟佛法理論理性與佛法實踐理性新動態平衡的一種可能。
佛陀紀念館「博物館品牌」的建立
佛館自開館以來,積極滿足各界的廣泛需求,不以純粹的博物館自居,具有多元的空間機能。換句話說,佛館的存在,正為我們定義了所謂包容性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應有的樣態,某種程度也跳脫了傳統博物館概念的制約。在台灣以宗教為類別的博物館中,甚至從整個台灣博物館界來看,佛館正在為博物館界拋出一個以「人間佛教方法」實踐及營運服務的博物館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