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大洋洲人間佛教「本土化」的主要成就
自1989年星雲大師首訪考察澳洲並成立中天寺以來,佛光山在大洋洲的人間佛教發展經過近30年的砥礪奮進,在諸多方面成就斐然,一派欣欣向榮氣象。在「本土化」方面,人間佛教立足澳洲和紐西蘭,殫精竭慮,鍥而不捨,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通過基礎設施、內部管理、宗教弘化、社會生活等四方面的多種途徑,已經取得多方面的可喜成就。第一,在道場建設方面有一些極具創意的建築。第二,通過佛教節日、宗教活動等對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第三,信眾的組織結構和精神面貌已經向更適應當地社會的方向發生變化。第四,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創辦了南天大學,並努力培養海外弘法人才。同時,人間佛教的僧眾及其思想、人間佛教的理念和事業獲得當地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嘉獎,這也是「本土化」成就的重要體現。
主題演說之二: 佛光山是時代特色人間佛教的典範
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一代高僧因應時代提出的主張,近百年來被海內外漢傳佛教普遍接受,不斷弘揚,現在更成為當代佛教思潮的主流。為了闡揚人間佛教,海內外舉行了許許多多學術研討會,追溯歷史,褒貶現實,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以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深入追溯歷史,會發現人間佛教思潮在百年之間已經無聲無息地發生了變化;如果客觀褒貶現實,也會發現由於傳播的區域不同,輿情不同,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也在變化。因此,雖應一名,實則百變,籠統而言,有失詳查。且不說大陸的人間佛教與台灣的人間佛教從根本制度上就有很大差別,即便從佛法自身而言,內涵也多有依據和闡揚的不同。
人間佛教的生命關懷與人文療癒──以星雲大師談身心的安住為主的論析
人間佛教傳弘佛陀教化的修行法門,解決人心困惑、乃至關懷社會,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的人們,已然成為調適身心靈的重要法門;而其所以能顯現具體之成效,主要根源於人間佛教對於具體生命的關懷與人文的療癒。星雲大師在其論述著作與弘法講演中,時時強調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而每一個人的身心是否能安住為社會安定的根本,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自覺覺他,進而安定社會。因此,憑藉佛法令社會大眾身心安住,乃是顯現或證成人間佛教的實質意義與效能的最直接途徑。 本文以星雲大師所說的《星雲法語3.身心的安住》為主要所依,同時參照大師其他相關之著作論述,主要之關懷在於論析大師對於眾生如何安定自我身心的開示與引導,並由之以彰顯星雲大師弘法利生的慈悲喜捨,進而開展揭示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關懷精神與人文療癒效能。
人間佛教概念新闡 ——以星雲大師近年之相關論述為主要依據
當今有些習知漢傳佛教明清模式的佛教僧俗,與更多希望了解佛教的人們,對人間佛教仍有疑慮。為此,星雲大師近年作了不少相關闡述。本文即以這些闡述為主要依據,結合八十餘年來人間佛教倡導者、學者論述,解讀其間的內在聯繫。並借鑑國際宗教學界的理論方法進行梳理,從而有助於凝聚對人間佛教概念的共識,增進對星雲大師以及其他宣導者闡述的理解。不但從理論上也從實踐中去領會人間佛教,並就廣義與狹義的人間佛教概念統一作了論證,指出各自在運用時應注意防止的傾向,強調了近代太虛大師提出這一概念時與當代星雲大師闡述時所面對的不同形勢,以及他們之間闡述的一貫性。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佛教具有多元的向度,這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在其信仰對象、經典(或教法)和修行法門上,都有多元性的表現。造成佛教多元取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佛教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表現在佛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完全「以人為本」,此所謂「觀機設教,對症發藥」。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最終造成了佛法內部「人本主義」的多元結構模式。在這種多元結構模式中,佛法與佛法之間既有並列關係,也有等差關係;而等差關係中又有「好―最好」等差關係、「方便―究竟」等差關係和「權―實」等差關係這三種。不過佛教的多元並沒有造成其內部的對抗和分裂,反而在多元的基礎上獲得了高度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法藏所說的佛法既是「一音」又是「圓音」。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關係— 以星雲大師之禪教詮解為主之論析
本文主要以星雲大師所倡導之人間佛教,其中有關禪教之詮解,如對於《六祖壇經》、《妙法蓮華經》乃至《維摩詰經》之詮釋與闡明,以論析星雲大師所開展之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義理之關係。亦即依星雲大師所提倡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之脈絡,首先從禪的不可說到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解,來對照彰顯大師說禪所具的開權顯實特性;其次則是溯源法華經教之慈悲度化、善巧方便與大師之「四給」的關聯,以具體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蘊含了從本垂跡的關係。再其次則以星雲大師最喜歡的維摩詰居士,具體而微地呈現星雲大師在當今社會中推行佛教在人間的自行與化他。本文期盼藉由上述幾個面向之論析,得以具體勾勒星雲大師承續傳統佛教,繼而開展出人間佛教,更進而堅信「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的理路脈絡。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一般來說,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印度人也崇尚神祕。他們以修行各種不同的禪定與苦行,來追求與神祕的大梵結合,或者與人們難以理解的、絕對的、最高的真實結合。所以印度人的思想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產生這樣多宗教的原因。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2015年12月27日上午,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傳燈樓三樓會議室,與前來參加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的學者以及其他信眾見面,並發表了題為〈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演講,我有幸親聆教炙。在這個演講中,星雲大師針對「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所提出的「對人間佛教的一些疑議」(共8條),以及「還沒有普遍讓人了解」的諸如「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發表了自己20條主張予以回應和解釋,我們不妨稱之為「星雲二十條」。
人間佛教的孝道觀——以《阿含經》為主
早期佛教學者如陳觀勝(Kenneth Ch’en)和道端良秀等認為,孝道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後來史太朗(John Strong)利用「通俗的佛教故事」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也很重要,但他聲稱這是「佛教在通俗層面向婆羅門教孝道倫理的妥協」。另一方面,邵朋(Gregory Schopen)主要以印度佛教的碑文和銘文為資料進行研究,也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很重要,但指出,孝道的教導與實踐在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中找不到證明。本文中,我們從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主要是巴利文的五部尼迦耶和中譯的四阿含經中,找出許多與孝道有關的段落和經文,由此證明孝道是早期佛教倫理教導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