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院長妙光法師帶領國際中心知桐法師等美、英、澳、台、比利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七個國家地區的青年翻譯團隊共同完成,英譯人員遍及四大洲,展現超越地域與國界的集體創作精神。 《佛法真義》第五冊具備淺顯易懂,生動、生活的描述。從佛陀到六祖惠能大師,乃至20世紀至今的在家菩薩行誼,例如:〈佛陀會生氣嗎?〉表述佛陀對弟子「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心;〈佛陀十難〉則說明了因果業報不能逃避,因為就連成道的佛陀亦須承擔過去行為種下的果報。星雲大師指出,懂得佛陀的心,才能真正懂得佛法。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為神秀禪師定位〉、〈頓漸平等〉三篇,不僅襯托《六祖壇經》的文學價值,亦肯定神秀禪師的成就,彰顯頓漸兩種法門.....
佛教的出世精神與近現代中國佛教的 入世轉型
佛教的「入世」並不是自身的「世俗化」,而是要發揚大乘 精神,為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服務。近現代佛教的入世轉型, 淵源於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之中,但近 現代中國佛教的入世轉型有著與歷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 的時代境遇、豐富內涵、新的特點及歷史效應。歷史上,佛 教的入世面向與佛教的中國化曾相依相助,並逐漸匯同而合 流;在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中,入世轉型、推進人間佛教的 理論與實踐,與佛教的中國化仍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 何堅持契機契理的原則,在入世發揮作用與堅守出世精神之 間保持適當的張力,如何與現代科技和學術交流並參與到世 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又繼續堅持佛陀智慧解脫的本懷和佛 教中國化方向,這是中國佛教始終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 題。
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
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為依據的動物倫理實踐
本文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為主要的依據,探討佛教的動物倫理實踐。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六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著眼於系列的造業與追逐為因緣而推動六道輪迴,總述佛教的生命世界觀,進而從消極面與積極面,總述佛教的動物觀。第三節,就本文在文獻上最主要依據的《大寶積經.寶梁聚會》 ( 或《寶聚經》) ,從經文主軸與各品要旨,予以概略說明。第四節,以經常勤行精進、善於潔淨品格、正觀世界實相、與積極培育慈心這四個重點,勾勒阿蘭若比丘的核心素養。第五節,根據經證,以「佛教慈悲為懷的奉獻式動物倫理」為總綱,探討阿蘭若比丘依教奉行的動物倫理。第六節,「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
修女與比丘尼 佛光山對話交流
無諍之法,並立之宗
自佛法東傳,法鼓振於中土,法螺吹於震旦,中國佛教落地生根,漸次發展,經六朝之積蘊,終至隋唐而開花結果,蓮敷子成。一時立宗分派,演教參禪,令中土佛法繪絢爛之圖,呈錦繡之景。其中教下以博大繁複之系統而展恢宏氣勢,宗門因峻嚴綿密之機鋒而現自在境界,可謂各領風騷,各得其妙。
桉樹林坐中談禪學
桉樹,樹姿十分優美,枝、葉、花有芳香。清晨,施教授帶領十幾個學生搬著瑜珈墊和坐墊,走進桉樹林一角落。這角落是由一片片木板製造而成的平台,許多落葉鋪蓋在平台上,學生自動自發將落葉一一撿拾乾淨,似乎還給平台「本來面目」。
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與生活
憂患意識是士人的一個傳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士人對社會獨特的觀察。我們應該發揚這個傳統,社會的進步往往是在於,將問題消滅於萌芽之中,所以中國歷代在社會危難、政治腐敗的時候,首先起來的是他們。
陸游詩選 ─ 庵中雜書
陸游詩選 ─ 庵中雜書  Selection of Poems by Lu You - Random Scribble in the Temp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