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生的佛教」與「死、鬼的佛教」——以近代江浙地區為中心
如果晚清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經歷了所謂的衰落,那麼僧人從事商業化的經懺佛事,被時人和當代學者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也是推動近代佛教改革運動的一個起點。本文希望通過利用期刊報紙、公文檔案、回憶自傳等材料對江浙地區應赴僧人的生活和應赴佛事的內容作出的歷史考察,進而分析彼時僧團、民眾和政府各方如何看待佛教的經懺應赴以及其看法是否客觀。通過史料的挖掘我們認為近代經懺佛事除了諸多弊端和反對的聲音,僧團內部還有改革、辯護的呼聲,民間亦有較大的需求,政府的管控出於多方原因態度不明、實施不力,這部份解釋了為何作為衰落標誌和眾矢之的的經懺佛事在近代較長時段都未消除,甚至還頗為流行的原因。同時也啟發我們思考在近代佛教改革的經驗和遺產上,如何正視及如法地處理佛教在喪葬等宗教儀式上的傳統。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
中國夢是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星雲大師多次闡釋他對中國夢的理解和人間佛教與中國夢的關係,他關於中國夢最系統的闡述是2014年2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上針對「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的四點意見: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兩岸和平要以五和為基礎、心靈富足要實踐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有益於國家社會。這四點意見既是大師對中國夢的建議,也是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總結,大師的佛教文化事業正是自覺地踐行中國夢。人間佛教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理論資源,又可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力。
略論《玉琳國師》中的佛教故事—兼談人間佛教思想
《玉琳國師》是星雲大師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旨,於1953 年創作的一部小說。這部作品講述瑰麗奇詭的佛教故事,它有別於星雲大師的散文、詩詞、議論文等其他作品,對於探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文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小說中的三種佛教故事及其傳達的人間佛教思想兩個維度展開。其中,佛教故事是弘揚人間佛教的善巧方便,主要包括神通、因果輪迴和修行歷練三類,而小說中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的思想,主要包括弘揚世間法、出世間法,及世、出世間不二的三個方面。
本懷同感與人間神顯—現象學視域中的「星雲戒學」研究
自由化、制度化、人間化的「星雲戒學」超越了形上化、禁欲化的傳統戒學,成為化解傳統戒學所遭遇之時代危機的戒學新形態。就內在維度而言,強調將佛陀本懷內化於自身,並在當下生活情境中重構自身,達到佛陀本懷的切身化狀態的「本懷同感」,是「星雲戒學」的根本視域,「因時制宜,時開時遮」與「止惡行善,饒益有情」,是這一視域在制戒原則與戒學精神方面的具體呈現。就外在呈現而言,人在日常持戒活動中,可以達到自利利他的「人間神顯」狀態,即持戒所達到的上手狀態,而犯戒與懺悔,則構成陷入非本真狀態的持戒人自我救贖的內在機制。就終極境界而言,「人格完成,菩提圓滿」是「星雲戒學」的「理想型」。另外,本文還探討星雲戒學與定、慧學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關係。
中日民俗文化之交流、融合與變遷—以日本古代時期之「年中行事」為主軸
星雲大師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研究
星雲大師是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間佛教大師,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關懷色彩,對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和吸收,將其納入到佛家的思想體系之內。從而一方面促進佛教思想的入世性,一方面提升儒家思想的境界和內涵,實現雙向的利益和昇華,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將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一書中,關於具有典型儒家文化色彩的「忠」、「孝」與「和」的思想之吸收改造,進行討論、研究。有鑑於佛教思想文化中,亦有「孝」與「和」方面的思想,因此本文也將區分佛教這方面的思想和儒家的相似與不同,從而認識星雲大師相關思想的歷史源頭。
極性之網中的「宗教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教多元思想闡釋
星雲大師宣導踐行人間佛教,致力於宗教融和,希冀以宗教的力量實現世界和平。本文在全球宗教多元主義的視角下挖掘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理論,將之與全球視野中的宗教多元論者之闡發進行比較與融合,基本呈現了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之形態。面對當今世界的多元宗教現實,星雲大師從個體的人出發,以「基本良善」作為人間佛教的倫理性格,人本特質貫穿其宗教多元思想之始終。面對宗教間關係時,「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在佛教內部,可突破判教的桎梏,以佛陀本懷統攝諸宗派;在佛教外部,可突破等級化的差異判釋,以「本尊」為精神依歸,平等客觀地看待他宗,以「同體共生」為希冀。最後,「歡喜」作為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主義思想的最終指歸。
中國大陸佛教的現狀與未來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已近二千年漫長歷程,經最初幾百年的介紹接納,至東晉植根於社會,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它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不斷進行漠化,與儒、道二家鼎立於世,作為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撐起中華民族的精神架構,其祥和社會、淨化人心之功,不可磨滅。
星雲大師的戒學思想——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佛教的全部思想和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學概括。其中,戒學作為三學的基礎,在整個佛教修行體系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被稱為「無上菩提本」。戒律是佛教信徒樹立信仰的開端,也是需要貫徹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的基本準則。
佛教中的「魚王」
佛教創自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海洋文化有不可分的連繫,通過對大海中的魚王敘事,為信眾勾勒出一個體積碩大、力量強大的魚王。從佛教於印度創生開始,到大乘佛教廣泛流行,這些魚王的敘事始終沒有斷過,除了成為慈悲利生的榜樣,更多的目的還在於引人入善,走上正道。中國文化中也有類似魚王的描寫,這是因為二國有同樣背景的海洋文化,故而想像出引人入勝的魚王敘事。在佛教經典與教義理論中,尤其是後期佛教中,魚王的身分發生變化,神祕光環越來越少,其出世性與救世性愈淡,破壞性則愈強,此為人們對魚王認識的變化規律。本文試圖揭載佛教裡的魚王功能及其變化,以饗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