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星雲大師《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之探究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歸於一個主宰者,宇宙萬有的來源都是直線的;而佛教把宇宙萬有歸於緣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圓形的,所謂「無終始、無內外」。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賜給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多子多孫等;以希求的心態來訴諸信仰,這是人性的脆弱之處,容易養成迷信、執著、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貧乏。而佛教是講究「因緣果報」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過智慧的開展,找回自心本性,發掘心裡的能源寶藏,明白一切緣生緣滅等道理,讓自己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短暫裡找尋到永恆,建立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張:從自己的行為所作,而能獲得自我的解脫。
從《往事百語》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本文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往事百語》為材料,以文本分析、歸納及因果與三聚淨戒的結構分析方法,探索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闡述。藉此說明立基於佛教原始教義的人間性格在宗教社會學及組織領導學的意義,並解釋佛光山何以發展出如此兼容廣大的國際人間佛教組織。研究成果將性格區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根本因地(大我弘法)、行佛的三聚淨戒、成就果界(無我自在),三聚淨界層次分內在及外顯性格,依攝善法、攝律儀、攝眾生分別為:慈悲喜捨/歡喜承擔、堅毅反省/勇敢革新、恆順眾生/普濟利他。行佛層次的性格是實踐佛教符合現代化與生活化的善巧方便,根本因地及成就果界則是展現佛教修行的境界。
開卷有益(二)
開卷有益(二) Reading Helps...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