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審美觀念三題
星雲大師的審美觀念以佛教的思想為底色,由物及人,涵蓋了對自然、日常生活、人格理想的審美體認。在自然審美觀中,星雲大師對物語的思考,對平等及禪悟之美的感觸蘊含其心性論、因緣觀、平等觀等哲學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星雲大師十分強調日常交際語言的藝術化,並引導人們感受生活中的「法喜」與「禪悅」;另外,星雲大師所讚頌的人格美具有智慧與慈悲、勤奮與堅忍、「光明」與「圓滿」的特點,且被置於人間性的體系之中。星雲大師的審美觀指歸於善,其美善統一的思想與大師人間淨土的理想藍圖相呼應。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現實人生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為面向,其人生化、生活化、入世化特色,正是對禪宗「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自唐宋以來,禪宗不斷與儒、道融合,其積極入世、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儒、道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禪宗充分體現了相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性格,人間佛教在處理儒、釋、道關係上的思想與實踐,正是在新時期下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作用於現實人生,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三方面,並且根據當代社會形式與國際環境,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禪統三教」擴展為「五乘共法」,以平等包容的禪思想處理宗教關係,推動了人間佛教國際化、現代化進程。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55年在宜蘭雷音寺弘法時期,「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是風聲鶴唳的年代,特別對大陸來台的僧人而言。」他指出,1949年發生國共鬥爭,慈航法師遭人密告附匪而蒙冤下獄;1952年遭逢白色恐怖,印順法師因《淨土新論》而遭到無情圍剿;1955年證光法師遭人誣指藏匿叛徒,也成為白色恐怖下的亡魂。 處於政治動盪不安、佛道教混淆不清的年代中,28歲的大師寫下了《釋迦牟尼佛傳》,目的就是希望能正本清源,讓大家明白佛教與道教、神壇、民間信仰的不同,從而堅定佛教的信仰,引導人人通往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自己及他人樹立奮進的目標與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要還佛陀一個本來面目。」 透過修行 斷煩惱生死之流 「大師曾提.....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覺凡法師用智慧語分享,隨時自我提醒,用內心平和與慈悲,面對及接受危機,作為自我修行。覺瑋法師強調,用3C尋找危機出口,創造人生彩虹,妙光法師用「我是佛」,勉勵大家要有相信自己,給人信心與希望,共創人間淨土。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Youtube頻道 (Fo Guang Shan English Dharma Services)於台灣時間每周六晚七點半 (北美洲東岸EST早上七點半),播放全英文共修,並搭配15分鐘英文開示,希望全球佛光英語人士在疫情期間仍舊有聞法修持的機會。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Youtube頻道鏈接: https://reurl.cc/vDbYvl 為了感謝全球一千人訂閱,佛光山英.....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人間佛教研討會:慈悲的未來」線上會議開幕大合照。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指出,會議通過「24小時時區」設計,實現全球宗教對話。 【人間社 文慧 澳洲臥龍崗報導】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澳洲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美國西來大學人間佛教中心、馬來亞大學人間佛教中心、聖卡洛斯大學人間佛教中心及Vrije Universiteit(VU)Amsterdam聯合主辦,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贊助的「人間佛教研討會:慈悲的未來」(Huma.....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大師手中的筆從未放下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中國佛教的現代性變遷伴隨著西學東漸而展開,以「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為最顯著的特質。漢傳佛教思想脈絡的繼承,一方面體現在內部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與現代社會連繫逐漸緊密。無論是提倡「現代化」,還是回歸「原始教義」,都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佛教自身特點而展開。 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間佛教思潮,既是佛教順應時代所作出的變革,溯其思想源頭也可說是繼承佛陀本懷,在遵循「契理、契機」和「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之精髓,在滿足大眾對佛法需要的同時,又從側面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對佛教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近現代以來,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最為徹底的,當屬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以「人本」為出發點,審視佛教自身弊病,從社會實際和人心需求出發,結合「傳統」與「現代」、「修學」及「生活」,開創佛光事業,弘法遍布五大洲,涉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楷模,人間淨土建設的先驅。星雲大師尤其關注人間淨土思想對佛光淨土建設方面的指導,重視將他方淨土在人間落實,其所形成的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現代僧團,無疑是將淨土思想詮釋最好的一個典範,不僅為淨土宗現代轉型作出最佳範例,而且對漢傳佛教現代化弘化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所以對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就突顯出來,只有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釐清人間淨土與他方淨土的關係,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更好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質內涵,和星雲大師建設佛光淨土的終極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