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平常心是道──佛光山感應錄的敘事新貌
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至今,自有其獨特的影響力和與時並進的價值。 然佛教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為強調其內容的「徵實」,而採取新聞報導的紀實筆法,逐漸形成模式化的書寫, 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直到1949年後的台灣,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開始出現佛教感應錄的新版本,此類感應錄的神異色彩輕淡,強調感應者在體證佛理後從內心產生翻轉生命的動力,雖不言見佛見聖的神異相狀,終能表達「見性成佛」的靈感妙應,開展了現代佛教感應錄的新頁。
第四集佛光山的故事 【大雄寶殿與成佛大道】
線上閱讀 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聽大師為你說佛光山「大雄寶殿」因緣。請點閱:https://reurl.cc/67xZrd 第四集佛光山的故事 【大雄寶殿與成佛大道】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從自我認知「我 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 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文心雕佛 懷念星雲大師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句都是菩薩道的工夫心法。例如:「心甘情願」、 「我是佛」、「六根互用」、「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等。 杜教授說明「般若智」是「智不住生死」;「菩提心」是「悲不住涅槃」,二者是佛教的核心教義。而成佛的絕對條件為「菩提心的圓滿」及「勇猛心恆精進」。成佛不是一蹴而就,但深信因果,廣結善緣,修行六度,閱讀星雲大師著作,學習大師的「般若智」與「菩提心」,就能安頓身心,向著光明前進。 主持人林素玟教授提出本書的三個亮點,一是「快速瞭解星雲大師的生命故事」。二是「透過星雲大師智慧法語,找到調伏自我心性的修行方法」。三是「體悟星雲大師六度菩薩行的實踐,提振正面能量。」林教授期勉大眾多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
跨種族宗教對談平等觀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來山交流
有次大師在簽書時,面對老婆婆遞上的破爛紙張,大師毫無嫌棄,一視同仁地簽上名,因為「那張紙張是老婆婆的全部」。而面對來訪的企業家,請對方不必頂禮,這樣才能接引其他不信佛的老闆們願意踏入佛門。平等,儼然形成佛光山的制度和組織文化,維繫教團的穩健發展。 學者們踴躍提出了有關佛光山的四大宗旨、全球寺院發展方向、學術交流活動等近20條問題。妙凡法師侃侃而談回應,就國際學術合作方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與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武漢大學等高等學府進行合作;就教育體系方面,有關佛光山的僧伽教育及社會大眾教育之系統、學生畢業出路及社區大學等,都一一扼要介紹。此外,學.....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其事蹟受到弟子們的緬懷,成為佛教傳記文學的重要素材。但以往的中文佛傳,通常用文言文寫成,讀者讀後只能知道一部分佛理,不能認識佛教的全貌。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佛陀的偉大形象和佛教的真實面貌,星雲大師參考了十多種中外佛陀傳記,將時代精神、民族特性、個人情感灌注其間,以虔敬莊嚴的心寫成了白話文佛陀傳記《釋迦牟尼佛傳》。在星雲大師筆下,佛陀不再是信眾頂禮膜拜的「神」,而是人人可親近、能作為人格模範的「人」。本文主要採取文本分析法,通過對比馬鳴《佛所行讚》、釋寶成《釋氏源流》、一行禪師《佛陀傳》、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於「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的描寫,突顯《釋迦牟尼佛傳》中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在人間的「人間佛陀」形象,也揭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改革性和平等性。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的建構
通過與馬鳴尊者的《佛所行讚》相對比,我們發現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首先而且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世間生命鏈條中的人。悟道之前,他依靠自力,在世間、今生成佛;悟道之後,他依靠道德和真理,面向人間,以善巧方便廣度有緣人。這就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