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文教館的功能設置與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
變遷的信仰方式對應的是傳教方式的善巧方便,而永恆的信仰法則指向的是回歸佛陀的本懷。在回歸佛陀本懷的契理基礎上,利用種種方式契機地踐行人間佛教的發展道路。本文立足於政府宗教管理的制度空間、城鎮化進程中的都市流動人口信仰需求、網路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空間的轉變,以星雲文教館為個案,研究了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筆者指出,星雲文教館的啟用,在踐行人間佛教的道路上,通過「社區佛教」的形式,改變了上海都市社區的人文景觀,在全球化大都市社區之中為傳統文化、個體心靈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溝通,構築起了一個讓都市人群喜聞樂見的大眾化平台。這一平台的建設,或將成為未來都市人間佛教弘化發展的主流趨勢。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祕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相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無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貪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改革性研究
星雲大師以「革新佛教運動」作為一生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與形勢下,大師系統地創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並終身孜孜不倦實踐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有其實踐的具體內容,有其內在的理論依據。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的改革,並不是對佛陀教法的偏離,也不是佛教的世俗化,而是星雲大師在新的歷史條件與形勢下「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對佛陀本懷與佛教的根本教理,進行重新定義、詮釋與實踐而產生的「現代新佛教」。人間佛教「改革」之「新」的根本意義,在於星雲大師契理契機,「恆順眾生」,以善巧方便來演說、實踐佛法新的內容。因此,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來說,是傳統與現代融和之現代化的佛教。
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 ─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
當今人間佛教的弘法已形成普及化、國際化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佛法「俗化淺化」、「缺乏清淨修持」等質疑,面向質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本文通過釋讀P.2670、P.2871、P.2930、P.2770V、P.2807 等寫卷,梳理論義文本的書寫特色,結合中古時期的佛教人間化實踐,深入挖掘人間佛教的歷史價值。「陳述佛法東來」的內容,體現了人間佛教與政治的緊密關聯。「文本書寫」與「論辯講說」構成論義活動傳授知識的兩種基本形式,蘊含著承自原始佛教的「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並舉並重的弘法思想。「文本書寫」以「藉助傳抄關係」和「運用共有模塊」的方式構建了論義文本之間聯繫緊密的網絡,「論辯講說」的內容體現了啟發信眾自覺自悟、調和入世與出世、關注社會眾生的人間性特徵。「稱頌論場大德」的書寫則表明佛教修習應當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在接觸大眾中觀照內心執著。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佛教思想張力特質」、「人間佛教未來的展望」四個面向來闡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傳統佛教、現代佛教、未來佛教的承繼、連接和開創。 程恭讓教授以佛教史的眼光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定位,說明「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是傳統佛教的核心思想,並從《瑜伽師地論》的「釋經學」方法論說明星雲大師的人格修養是「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融合與並重:「把深奧的義理,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並經由通俗的語言,將背後蘊含的深奧道理揭示出來。」星雲大師把深奧的佛理講清楚了,講通俗了,講得跟我們的時代合拍了,接地氣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成了當代文明下的人類精神上的一種寄託、一種安慰、一種引導、一種淨化。 程恭讓教授認為人間.....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以「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為題,發表其對大師從無到有,把佛教發揚到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攝 程恭讓首先提及大師的第一貢獻「系統地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透過善巧方便弘傳佛教。他分享在大陸發表「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論文時,他的學生拜讀後,除了讚嘆教授的好文章,對於大師的氣度、胸懷、奉獻超乎其想像,深覺世間上有位智慧與慈悲的弘法者存在而歡欣不已,此文值得精讀細讀,也是中國佛教的希望。從年輕學生的真誠表達中,令程恭讓直觀讀懂其心,認同他所撰述的文章。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幽默風趣的程教授解釋,藉由認識與理解而撰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認.....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人間通訊社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人間社記者 常紅星 北京報導】 2018年5月26日下午,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光中文教館承辦的「人間佛教論壇——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主題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光中文教館執行長慧得法師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應邀擔任論壇與談人,現場蒞臨嘉賓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所長暨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暨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從歷史的視野,說明道安大師是將印度佛教成功轉型為中國化佛教的開創者,而星雲大師是將傳統佛教成功轉型為現代人間佛教的開創者。這二者都是具有般若的善巧方便智慧。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指出,明清佛教積弊已久,全然漠視現實人生的訴求;星雲大師把佛教導向人間化轉型,是對明清佛教的革命,也是對佛陀本懷、正統佛法的回歸。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心出發.....
慧遠與鳩摩羅什法身觀新論—以善巧方便溝通證法與教法為視角
太虛大師的佛耶對話及其對現代佛教的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面臨內外困境亟待革新,二十世紀早期傳教士對待佛教的態度也開始轉變,佛教與基督宗教在民國時期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對話。其中太虛大師站在佛教本位立場;對基督宗教神學中的上帝觀與神創論、靈魂觀與博愛觀進行了批判;但在佛教革新過程中,也發揮善巧方便的智慧對基督宗教現代性的組織、傳教方式等進行了肯定並借鑑。民國時期的《教務雜誌》中也反映出太虛大師的基督教神學觀,及其對基督教現代方式的借鑑,同時對於太虛大師和佛教現代革新也多有涉及。從基督宗教與佛教兩方面的文獻對太虛大師這場佛耶對話的個案進行梳理,對於晚清民國時期的佛耶對話研究及今天的宗教對話,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