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台灣佛教新史〉之四——明鄭時期的逃禪「遺民僧」與禪派
自清順治十八年(1661)遷界令頒布後,中國沿海各省淨空數十里,以防堵百姓與鄭軍接觸,史載:「成功嘆曰:『使吾徇諸將意,不自斷東征得一塊土,英雄無用武之地矣。沿海幅員上下數萬里,田廬邱墓無主,寡婦孤兒望哭天末,惟吾之故!以今當移我殘民開闢東土,養精蓄銳,閉境息兵,待天下之清未晚也』!乃招漳、泉、惠、潮流民以闢汙萊。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起池館,以待故明宗室遺老之來歸者。」尋覓海外長治久安以抗清之地,台灣成為鄭成功之首選。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二——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二)
日本殖民時期,淨土宗來台傳教主要有兩支,一是淨土宗鎮西派,一是淨土宗西山派。鎮西派是以從軍僧身分來台,約在1895年6 月;西山派屬深草流(派),其來台時間大約不晚於1896 年11 月。一般研究通常以鎮西派為主,西山派由於教勢較弱,幾乎未受重視。
〈台灣佛教新史〉之八——清代來自黃檗山僧侶
明清兩代從福建移居來台的先民,以漳、泉人士最多,即俗稱的閩南人,而閩南地區乃是指泉州、漳州、廈門而言。然佛教宗派傳入台灣,並非以閩南地區為要宗。例如在晚清逐漸成為影響台灣佛教主流的鼓山湧泉寺屬閩東地區,講福州話,而來自普陀山的則屬浙江的臨濟宗法派。
〈台灣佛教新史〉之六——清代寺廟經濟來源與僧侶道糧
清代台灣寺廟的種類繁多,經營與管理方式也多所不同,就日本人來台初期所進行舊慣調查的分類,大致上將寺廟宮壇分為官設與民設兩類。清代官廟、民廟皆為祭祀崇拜所在,而會館如泉州會館、廣東會館、汀州會館雖為商人貿易住宿之所,但也兼具祭祀崇拜功能。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鄭成功與佛教淵源
漢人大規模移民台灣,以鄭成功(1624-1662)驅逐荷蘭人入台為始。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之父鄭芝龍(1604-1661)原是海盜,後為明朝、荷蘭買辦,而鄭芝龍「十八芝」武裝海商集團成員之一的劉香(? -1635),為佛郎機(西班牙、葡萄牙)買辦。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十二─皇民化與「寺廟整理運動」
日本帝國正式在台灣實施真正民眾組織化、「皇民化」政策,是在1931 年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以後,依照時間序,分別是1932 年指導部落(村里),以及臺中州部落振興會的結成;1934 年的「臺灣社會教化協議會」,促進了部落振興運動;11935年以改善「陋習」為名、打破舊慣信仰的運動開始,隨著戰爭氣氛漸高,誕生「皇民奉公會」,在「皇民化運動」的名義下,進行台灣住民諸習慣日本化的運動。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四——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二)
前節談到台灣本土四大法派之一的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崛起,本節續談同樣是位於北台灣的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凌雲禪寺與超峰寺歸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而靈泉禪寺與法雲禪寺則歸屬曹洞宗,在彼此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逐漸成鼎足之勢。 觀音山凌雲禪寺,開山者雖為寶海和尚(?-1910),但卻成於本圓和尚(1883-1947),下面探討觀音山派在日本殖民時代崛起與弘傳過程。
人間佛教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隨著國際化的程度提高,一九九○年代以來,人間佛教儼然成為台灣佛教的標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意。本文將就學術論述的觀點來分析人間佛教的定位及其意涵。人間佛教是佛教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成功案例,因此能夠被納入學術論述,成為重要議題,提供全球學界與教界不斷交流與觀摩的網路平台,值得持續觀察分析。
平常心是道──佛光山感應錄的敘事新貌
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至今,自有其獨特的影響力和與時並進的價值。 然佛教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為強調其內容的「徵實」,而採取新聞報導的紀實筆法,逐漸形成模式化的書寫, 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直到1949年後的台灣,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開始出現佛教感應錄的新版本,此類感應錄的神異色彩輕淡,強調感應者在體證佛理後從內心產生翻轉生命的動力,雖不言見佛見聖的神異相狀,終能表達「見性成佛」的靈感妙應,開展了現代佛教感應錄的新頁。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