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宗教社會關懷的倫理基礎
大部分社會的倫理價值規準,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排他性。宗教倫理雖然強調超絕的價值,但並不必然會與現世俗民道德相對立,甚至對俗民價值加以改造。例如,猶太教是以律法為主的宗教,強調公義的絕對性,因此對於非我族類的異邦人,採行不同的道德價值而絲亳不為忤。然而,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基督教的「鄰人愛」與佛教的「大慈大悲」,提昇並改變了俗民排他的現實態度。雖則如此,這兩大宗教教義的基本出發點,以及其內在邏輯,仍然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下文將分別論述此兩宗教的基本出發點。
建設社區佛教
都市佛教是與山林佛教並為中國佛教的兩大部分。在當前中國大陸地區,踐行人間佛教理念,都市佛教做得較好,但不可以將「都市佛教」與「人間佛教」畫等號。本文從宗教市場理論與社會交換論角度出發,指出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無論是都市佛教還是山林佛教都要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並進一步提出「社區佛教」概念,向基督教學習走「社區化發展」的平民路線,密切與周邊社區連繫,積極開展社區公益服務,唯有如此,才可實現「人間佛教」的宗旨。
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
詮釋—對於經典、傳統或文本,給予合理的解釋,以達成意義的理解、思想的創新、文化的轉型、宗教的發展—,是人類文明與思想中一個既古老又普遍的現象。古代印度的吠陀文明,希伯來《舊約》傳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華夏六經及諸子傳統,佛典漢譯及其詮釋,希臘哲學、宗教傳統,耶穌基督的《新約》聖經文化,默罕默德的《古蘭經》傳統等,上述這樣的文化、宗教、哲學傳統中,沒有一個不曾經歷經典詮釋與理解的實踐。也正是這個緣故,以詮釋、理解作為對象的學問—詮釋學,正如美國學者唐納德.羅佩茲的說法,「無論如何都不是一門新科學」。
「生為苦本」到「苦為生本」思想的轉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自從在印度創立之後,就以其特殊的面貌而卓立於世。其對人生和社會的特殊看法,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出世宗教。所謂「出世」就是「遠離」。佛教遠離社會,遠離人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消極」或「厭世」的人生觀,這種觀點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看法,乃至於給佛教貼上了「落後」與「迷信」的標籤。
《釋迦牟尼佛傳》與「新僧」星雲的宗教情懷
青島佛教與海洋文明
青島是山東省經濟中心、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西晉時佛教傳入青島,曾有不少僧人在此活動,例如印度僧人佛馱跋陀羅、高昌僧人道普法師、高僧僧遠法師、青州沙門釋寶亮、南齊明僧紹等,最有影響的是中國第一位西行到印度的東晉僧人法顯大師。唐代日本天台宗僧人圓仁也曾到青島密州大珠山。黃海之濱的青島,在東北亞中國佛教文化圈內,對日、韓等國有持久的影響力和法誼。青島佛教界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特點,與日、韓等國佛教界對接,實現全面交流。
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理論內涵與實踐途徑
「行佛」是星雲大師提出的一種佛教理念,可視為信仰的較高層次,是作佛的必要階段,是佛教一切宗教實踐的核心。從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述看來,「行佛」是「佛陀之本懷」,是人間佛教之要義,更是佛法之真義。「行佛」不僅對自我的修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佛教的未來發展,乃至對社會的和諧繁榮都有積極作用。「行佛」理念有著深厚的義理內涵,與不二、菩提心、佛性、如來藏等傳統義理融會貫通,而且具有強烈的實踐意義,與傳統的佛教修行途徑意趣一致,是佛教修行次第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完全與現代社會生活融合對接的一種重要修行方式。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觀的重要核心觀點。「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重要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佛教人間化的內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性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傳統宗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的契合,星雲大師的「行佛」論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
巨贊法師佛教改革思想初探
誠如黃心川先生所言:「巨贊法師是改革浪潮的浪尖兒太虛路線的繼承者,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為了佛教的復興和改革,殫精竭慮,勇猛直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奉獻了一生。」、「巨贊法師是一位解行相應的佛教改革家,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佛教的改革和復興事業。」
佛教工藝藝術概論
工藝,是人類文明的象徵。當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轉而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人們透過雙手,展現巧思,自然地傳達出每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意涵。從庶民到皇室,由純樸的手工藝品到巧奪天工的宮廷精品;無論是手中掌玩,或是朝貢品,它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曾是政治權力表徵的一環。佛教工藝文物則多了一分神聖的宗教性、信仰性和佛教美學之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