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示教利喜 佛陀悲願
示教利喜 佛陀悲願 To Inspire, Teach, Benefit, and Make Joyful Buddha's great vows to liberate all sentient beings.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乃至六祖惠能大師推崇:「但持《金剛經》一卷,便可直了成佛」。分析《金剛經》的切入點,李教授特別提到,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二分向佛陀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實包含了三個問題:學佛者如何發成佛之心?如何保持不退心?如何安心?因此,這部經講述下來,其實就是安心的法門。 談到《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李教授引用經文中以「布施」及「佛的身相」兩組譬喻,反覆說明「無相安心」及「無住為本」的概念:「離一切相,生清淨心」,深入淺出點出《金剛經》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追隨星雲大師出家32年的覺.....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阿含經》的修行觀」邀請慧讓法師及陳永革教授主講,慧功法師主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文/圖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7/1晚上推出「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五堂課「《阿含經》的修行觀」,邀請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陳永革教授主講,主持人是三好體育協會副秘書長慧功法師。 《阿含經》是原始佛教佛陀的生活記錄,後來經由弟子結集為《阿含經》,這部由很多小經彙集而成的《阿含經》,具有180多卷,內容包含了世界觀,人生觀、.....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成軟弱呢?」其實忍耐需要力量與智慧的。而如來藏並不在邏輯思惟裡,是在內心的智慧與光明的自性裡。學佛不只是學理論,還要在生活中行佛,學會放下計較、分別,讓內心清淨自在,在生活中展現佛性。修行是人天交戰,佛陀成佛也有魔王波旬的考驗,要戰勝自己的怯弱及貪欲,將修行和人間生活聯繫在一起。 慧東法師期勉大眾在「苦、集、滅、道」的修持中,轉煩惱為菩提,在生活中,無私奉獻,攝受正法,培養自性的如來藏,成就自己的無上菩提。11月1日第九堂課「《維摩詰經》的不二觀」,由佛光山港澳教區總住持永富法師、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主講,佛光山澳洲南天寺社教主任知理法師主持,歡迎收看。 「《勝鬘經》的佛性觀」,影片連結:h.....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佛光大學、慈濟大學、圓光佛學院等校師生百餘人齊聚一堂,線上則有來自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澳洲、美國等60餘人參與。十方大眾共襄盛舉,討論熱烈。 開幕式上,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 致詞提到,佛陀在印度遊化弘法就是跨域移動的展現,這種弘法利生的積極精神貫穿了佛教二千年的歷史,而臺灣佛教在歷史中與不同地域的人們、宗教、文化、習俗等各面向產生互動交流,藉本次論壇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體認到台灣佛教的多元與精采。 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 表示,臺灣佛教充滿能量,這是緣於臺灣佛教一直受到不同區域民族的文化、宗教與藝術等方面衝擊與融合,而在本次論壇的各場學術討論中,將能展現台灣佛教的豐富樣貌。 佛教研究.....
佛陀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