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星雲大師闡述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指出皈依三寶乃民主而無階級,受持五戒乃自由而無束縛,尊重生權乃平等而無差別。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現實人生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為面向,其人生化、生活化、入世化特色,正是對禪宗「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自唐宋以來,禪宗不斷與儒、道融合,其積極入世、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儒、道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禪宗充分體現了相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性格,人間佛教在處理儒、釋、道關係上的思想與實踐,正是在新時期下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作用於現實人生,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三方面,並且根據當代社會形式與國際環境,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禪統三教」擴展為「五乘共法」,以平等包容的禪思想處理宗教關係,推動了人間佛教國際化、現代化進程。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哲理,也讓佛陀的形象生動地進入每個人的內心,這正是上乘宗教文學的力量,可以將宗教的精神不知不覺地深入讀者的心海裡。 浴佛淨心 禮讚佛陀遠塵垢 在《釋迦牟尼佛傳》一書中,佛陀體悟到生命的緣起,也不斷主張平等的重要,如常法師請心保和尚為大眾開示「因緣、平等」對於修行有何重要性。心保和尚表示,佛陀夜睹明星,覺悟世間一切皆因緣所成,因緣可以成就很多事,但同時因緣也不可得,如同聲音一般,一生起即消滅,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緣起性空」是出世間的智慧,心保和尚指出,佛陀在人間雖有十難等障礙,但他已自在解脫,不會再為此煩惱。並舉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為例,強調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期勉人人「隨緣消舊業,.....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主持。 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邱永輝認為「本土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 當年佛陀見到百姓老病死的痛苦,感同身受,因而出家;星雲大師曾八次前往印度,在印度看到被貧困、種姓所束縛的民眾,感受到當年佛陀的痛苦。 宋滌姬高雄報導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5月1日在線上播出的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舉凡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牽涉到選擇、決定,就必然要涉及「管理」的工作。大要地說,「管理」有三個重要的部分:第一,選擇想要達到的目標,並且妥善運用環境因緣,訂定達成目標的程序、進度,稱之為計畫;第二,根據計畫所預定的內涵,運用資源、領導人力、掌握進度、隨時應變,以有效達成計畫的目標,稱之為執行;第三,將實際完成的結果對照計畫預定目標,分析檢討,稱之為考核。本文不在於敘述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言論和主張,而是專注於觀察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實踐與成就。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富深刻的佛教社會思想理論的梳理和研究,探討了佛教傳統經典與人間佛教的互動關係,以及近現代人間佛教在推動佛教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思想」、「社會理論」和「社會化」問題。 南京大學常紅星博士發表《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梳理了自太虛大師宣導人間佛教以來,兩性平等問題在佛教界所引起的關注與討論,以及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所取得的成績和影響。 如實佛學研究中心趙梅軒研究員發表《悲華經》的穢土思想對「人間佛教」的實踐》,通過對《悲華經》所強調的穢土成佛思想的研究,認為《悲華經》可以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提供經證與實踐上的引導意義。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王彬副研究員發表《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人間佛教是佛光山的宗風理念,亦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一生弘法理念;心保和尚進一步指出,將人間佛教的智慧、慈悲、包容及精進落實在生活,才能夠體驗解行並重及佛法的殊勝。 本次研討會聚焦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無家可歸等當代全球性議題,倡議以佛教智慧實現深層的解決之道。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在開幕致詞中強調,佛教作為智慧和慈悲的源泉,為全球危機提供了豐富的見解和實踐工具。此次研討會旨在提供具體應對策略,涵蓋環保、心靈照護及慈悲力量等多方面的議題,立足當代危機,著眼於構建充滿慈悲的未來。 「論壇特點——跨時區對話,聯合學術與宗教力量」,此次研討會不僅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時刻,更是推動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