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殘障者是否為其不幸負責—論人間佛教的殘障觀
「殘障者是否為其不幸負責」,這一問題既是對不幸與災難作出解釋的理論問題,也是關係到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對待殘障現象、避免歧視殘障人士的現實問題。本文從這一問題出發,在第一部分聚焦「殘障」的界定問題,從原始佛教經典中的「殘障」相關論述出發,在忠實於文本觀點的同時進行梳理與建構,說明「殘障」概念的建構性、多元性及其與基礎教義之間的關聯;結合現代殘障模式,探究對於重新理解「殘障」群體的啟示,闡明一種既符合基礎教義又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的殘障觀。第二部分則探究「殘障」現象中關涉到的「責任」問題,剖析對殘障者的歧視信念的合理性與錯謬處,闡明「殘障者」與「非殘障者」各自的「責任」,基於非宗教人士也廣泛認可的緣起原則,從佛教護生精神出發,建構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對「殘障」的積極詮釋和行動策略。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學術巨典隆重問世!
此套書收錄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法師、杜保瑞、黃國清、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兩岸三地學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以人間佛教的視角,分別從宗教社會學、管理學、佛學及文學等多元面相深入探討,不僅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更是研究佛光學必備叢書!將於2022年12月9日至11日舉辦研討會,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助印研究:https://reurl.cc/WqrLb5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 5》英文版第五冊–「佛教常識篇」,於2022年10月問世,透過55個篇章,帶領讀者探討古今社會對佛教的理解與知識之偏差與誤解,引領讀者建構新的認知。 《佛法真義》英文版第五冊共55篇文章,涵蓋主題多元、內容豐富,從多個角度探討修持、民間宗教等議題。.....
當代社會中身心問題之省思與療癒─—取徑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身處當今的社會中,經常會聽到周邊出現抱怨工作壓力大、經濟有困難、情緒易失調、生命很艱難……等音聲,此種種抱怨現象,其實反映了當前社會許多人處在身心困限、無法安住,乃至陷溺於身心不由自主的情境中;面對種種身心所遭遇的問題,如何有所省思,並進而得到療癒,誠屬生命關懷的重要議題。 星雲大師曾開示:「唯有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功!」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和樂安定。本論文取徑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具體探析人間佛教弘傳佛陀悲智雙運的教化,如何究竟解決人心困惑,乃至促進社會安定;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人們,人間佛教如何發揮調適身心靈的效能;而如此所開展之生命教育,在面對當代社會中的身心問題,又如何作為省思之參酌,以及可資參考的療癒之道。
多元現代性視域中的佛教與傳統
本屆研討會以「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作為主旨議題,甚符當下因價值迷惘而極顯焦躁的時代之需要。筆者早已發表的相關論文較多言及,不必贅述,只在註釋中列出供參考。本文擬集中探討處於學術前沿,值得進一步作深入研究的該議題四個方面。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現代化絕不是一個現代性逐漸代替傳統性的單線發展的歷程,而是現代性與傳統文化對話、交流和互相重新建構的複雜的過程。中國社會以及佛教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第一,中國社會和佛教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要繼續在理性的啟蒙下,在功能上全方面地適應現代化的進程;第二,在現代化已經呈現出其自身具有的矛盾性和困境的視野中,佛教以及其他的中國文化要發揮其精神性和宗教性的因素,引導、規範甚至局限現代化的衝力。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模式,是佛教現代化的一個典型的範式,很好地處理了佛教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與現代性的矛盾之間的張力,為多元現代性的發展提供了範例。
凡聖之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再造——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宣導的信仰方式為中心
個體化與多元化是當代社會的顯著特徵,作為社會的構成部分之一的宗教亦然。這使得傳統社會整合的最主要形式—宗教在當代社會整合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西方的經驗表明,當宗教走進公共領域時,宗教是否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是否具有足夠的公共性,即是否可以營造出橋梁式社會資本。近代以來,我國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遷,個體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多重原子化,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整合最大的困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信仰方式以培養菩薩公民為切入點,給佛教帶來公共性特徵:將關係帶進個人,克服時下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主義;架構的群體與群體之橋表現為將關係帶進信仰群體,克服狹隘的我群中心主義;架構的信眾/信仰群體與社會之橋,將人間佛教帶進公共領域。這一信仰實踐方式有利於實現對多元原子化之關係格局的改造,實現社會的有序整合。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現代化的進程,並不是現代性逐漸膨脹,從而取代傳統性的過程,相反,現代化的進程,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性互動的過程,這一互動,一方面要求傳統文化本身的現代化轉型,使傳統文化本身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契機,適應現代人的身心需求,而不是進入博物館;另一方面需要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性與宗教性的成分引導、規範甚至限制現代性的衝力,使人類自身保持其高、廣、深的整全生命形態,使人類社會更加合理化、更廣大的人民的利益有所保障,使人類可以與自然環境和諧持續發展。正是在不同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對話與互構中,多元現代性的意義才能夠彰顯出來。
星雲大師和佛光山與中國佛教文化的現代振興
如果沒有傳承而只有創新,那只能算是新興宗教;如果只有傳承而沒有創新,任何宗教必將走向沒落而被現代社會所淘汰。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教團以智慧和慈悲,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及人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