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思想在高科技社會的切入點
人間佛教具有現代化的前瞻思想,因此在高科技社會中具有「功能性」、「昇華性」、「日常性」與「連貫性」的重要價值。或謂本文偏向於「世間法」,然而「佛法世間成」, 層層理論可以在契入之後,應機觀教,畢竟,創造「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最有效率的願景。 至於行動上,以組織力量,在各方面推廣執行,仍賴十方有心人,砥勵切磋,發揮所長,齊心合作。
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
怎樣建設人間佛教
建設人間佛教,要先從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設起來,故須把群眾心理的普通思想,對於佛教的觀念,略略的解釋。 佛教到中國,雖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差不多窮鄉僻野都有佛教,不過對於佛教的真相,卻仍是不能明白。故佛教的精神和力量,亦不能充分顯發出來。
星雲文教館的功能設置與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
變遷的信仰方式對應的是傳教方式的善巧方便,而永恆的信仰法則指向的是回歸佛陀的本懷。在回歸佛陀本懷的契理基礎上,利用種種方式契機地踐行人間佛教的發展道路。本文立足於政府宗教管理的制度空間、城鎮化進程中的都市流動人口信仰需求、網路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空間的轉變,以星雲文教館為個案,研究了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筆者指出,星雲文教館的啟用,在踐行人間佛教的道路上,通過「社區佛教」的形式,改變了上海都市社區的人文景觀,在全球化大都市社區之中為傳統文化、個體心靈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溝通,構築起了一個讓都市人群喜聞樂見的大眾化平台。這一平台的建設,或將成為未來都市人間佛教弘化發展的主流趨勢。
佛陀在人間,人間有佛教
為了印證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觀點,大師在此書的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中,用較長的篇幅講述了佛陀創立佛教的目的,以及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這個章節如同是一部濃縮的佛陀傳。從這個章節的內容看,其側重點與大師早年撰寫的著作《釋迦牟尼傳》有所不同,在此大師使用通俗的語言集中講述了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必須關注的是,大師所講述的佛陀事蹟都是來自佛教經典,因此都有確實的依據,這就更加突顯了這部著作所具有的通俗性與理論性。
開發「人間佛教管理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東西方管理學與傳統文化兩界的學者專家們,已對中國儒、道、法諸家與基督宗教的管理思想及其應用進行了多種視角的探索,或是研究東西方學說的管理思想內涵,或論述傳統思想在現代管理情境中的應用方式,或檢證傳統文化對於經營管理實務的影響效應,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與專書。相較於此,探研佛教管理思想與實務應用的著述顯得甚為不足。面對現代企業界所發生的領導能力偏失及道德觀念問題,傳統文化應用於當代管理場域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佛教作為一種傳播廣泛及正被實踐的傳統宗教,應能對當代管理學提供思想資源與實用指導。 借鑑中國思想傳統在現代管理領域的理論發展與應用推廣,本文論證人間佛教是能夠裨益當代管理訓練的良好思想與學修體系;其次,探索人間佛教在現代管理領域的應用價值與可行模式。
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
近年來,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對佛教感興趣的各界人士越來越多,可是他們對佛教的印象不是從旅遊得來,就是以訛傳訛地從網路流言得來;或從古代中國社會對佛教的限定影響所致的民間﹁想當然﹂得來;或來自走馬觀花地流覽寺院,或保留著從中小學課本稱 之為「封建迷信」的說教痕跡……所有這些,都存在著對佛教認知的很多誤區。這裡只提其中三點較普遍的,以便澄清誤解,用星雲大師的話說就是「從積極面去闡述」佛教。
博觀約取化人心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情」觀念發微
當前人類似乎面臨著「無情」困境,許多學者開始轉向「情」的研究。「情」是有情眾生的基本特徵,傳統佛教的超越境界存在去「情」現象,人間佛教卻提倡要重視人的情感、珍惜世間的親情和愛情,這通常成為人們判定人間佛教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根據。考察星雲大師「情」觀念的內涵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考察其實踐則可以挖掘他為人間佛教的發展所貢獻的具體思想價值。本文通過對大師「情」觀念內涵及實踐的研究發現:重視世俗之情是中道生活的必然取向;情的轉化、昇華是菩薩道的必然要求;「情」觀念的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活力所在。
人間佛教對居士生命改良機制的質性研究—以「佛光青年」為例
人間佛教作為中國佛教復興的主旋律,近百年的探索在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和生活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那麼作為人間佛教的最终端 — 人,他們的生命改良發生機制如何?本研究以扎根主義範式,對 19 名「佛光青年」和 14 名「非佛光青年」進行深度訪談,以 Nvivo11.0 為分析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佛光青年的生命改良可以分為初始、中間和當前收穫階段。最終得出三階段、十二影響因素的居士生命改良機制模型圖,通過生命改良動態過程研究以發現學佛促進生命改良的關鍵因素,進而從目前改良的靜態結果來反觀佛教對個體生命的真實影響,為個體、組織和社會等不同主體實踐人間佛教提供借鑑。進而得出以佛教組織為中心,積極主動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體現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以個人為主體,利用自身角色行菩薩道,實現菩薩品質;以在家居士為切入點,創建大陸居士佛教自 組織為主要模式;以佛陀本懷為精神內涵,持續發揮人間佛教社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