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判教與其發展路徑的關係探析
判教理論與「發展路徑」之間是存在強關聯性的。人間佛教如何判攝傳統佛教,意味著現代佛教如何去繼承傳統佛教、如何發展自身。人間佛教的大德非常注重吸取傳統佛教的積極要素,同時又對傳統佛教的弊端予以激烈批判,這種矛盾性深刻地體現在他們的判教思想上。但是具體到個人,他們的判教思想則又各有不同,這種不同,體現了人間佛教內部的複雜性和理論選擇上的豐富性。要之,太虛大師的判教體現出革舊顯正、攝小歸大、民族本位的特色;印順法師的判教則體現了「正本清源」的理論訴求;星雲大師的判教則突顯了包容性、對話性和現代性,並對前人的觀點有所修正。多元化的判教思路啟發我們,人間佛教的差異化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有利於人間佛教的未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與實踐研究
家庭是人倫之始,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社會尤重家庭之建設。受現代性衝擊影響,中國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發生劇烈轉變,呈現出多樣並存的狀態,而家庭問題也愈加突顯。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關注社會問題,認為家庭生活的和諧有序是人間佛教實踐之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共有兩方面,其一是回應當代家庭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其二是構建家庭倫理範式。 首先,星雲大師對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進行回應。其次,星雲大師從家庭和樂圓滿、人心社會淨化兩個層面提出家庭倫理範式,以家庭之愛的昇華與淨化擴展到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實現社會和諧。大師的家庭倫理思想呈現出匯融性、超越性和易行性的特徵。 在社會實踐方面,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化家庭」的建立,並親自舉辦「家庭普照」、「佛化婚禮」等活動,開展社會福利事業,為當代佛教參與家庭社會生活提供範式。
《法華經》「法師」理念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平等思想
本文是基於現代人間佛教獨有的思想視角,對於《法華經》法師理念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平等思想脈絡、繼承關係所作的詳細研究。文中先對初期大乘佛教著名經典《法華經》所涉及「法師」概念的句例,一一進行了詳細的文獻、語言研究,確認《法華經》在法師問題上的基本理念:《法華經》的「法師」是指「傳承經典者」,法師的這一職能定位與其個人的特有身份無關,也就是說無論是男性、女性,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大乘佛教確認的能夠傳承經典的「法師」。文章在第二部分則指出:星雲大師所提出的僧信融合及僧信平等的思想,不僅從《法華經》的法師理念,完全可以找到經典的理論支持,又可看成是《法華經》的法師理念及其相關的大乘思想在現代人間佛教的合理延續與展開。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本文由考察「人間佛教」一語的英譯出發,通過梳理和分析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代表性的界說和定義,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既有歷史的時代的影響和烙印,更是星雲大師獨特的個性氣質和長期的弘法經歷使然。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理念與人間淨土思想的關係
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奠定「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本文梳理星雲大師之著作,發現其自青年時期便重視「教育」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性,也認為佛教的復興與傳承須仰賴「教育」。在社會教育方面,星雲大師長年來開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及大學院校等體系;在僧伽教育方面,亦開辦佛學院、佛教大學,從人間佛教之理論來勸化大眾修學佛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從此脈絡來看,星雲大師強調,佛教寺院不僅要打造成人間淨土,亦是教育大眾的場域,使僧信二眾皆安住於佛法的喜樂之中。
內在超越與完全他者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及其他
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現代化模式將在全球複製的樂觀主義理念破滅,代之而起的是對現代化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性、異質性的研究和多元現代性的模式的建構。多元現代性的支持者們又紛紛回到軸心文明尋求資源。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關懷人間,關懷內在,並在現代性精神的視野下重新闡釋自己的超越性面向,即從佛陀實體化、神化的超越維度轉向現代人自我解脫、自我提升、自我淨化的超越維度;並在此詮釋下,重新建構內在―人間與超越互動的理論實踐模式,即眾生的解脫是在其不斷的自我覺悟與持續的度眾實踐中即此實踐過程而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依據人人都有佛性,遵循佛陀三法印、緣起、因果等教導,自覺自己的本來面目(清淨佛性)保證了隨機度眾具有神聖性而不流於庸俗化、世俗化;而隨機度眾、不捨一切法的修行則是眾生獲得究極解脫的必備且唯一資糧。 在論文的最後,筆者表達了對於內在超越作為解脫、超越的唯一模式的隱憂。
以「人間佛教」的實踐認識「人文宗教」——兼談「佛光宗」的時代特色
人間佛教是當代華人佛教的主流形態,主張要為現實人生服務,契合了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之需要。其理念以「理性化」為特徵,注重佛法的生活化與社會關懷。這種新佛教的成功,既緣於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傳統,同時還植根於中國傳統宗教生活的人文精神。不同於西方以有神論為中心的宗教觀,中國宗教堪稱是「人文宗教」,以人文教化為用,以感應道交為體。實踐中的人間佛教,既重視文化與教育的功能,也關注信眾的生命體驗與解脫。
序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我們通過對照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經典的思想,及星雲大師著作及其人生中所體現的智慧,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不一不異、相輔相成,是佛教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教智慧最重要的特徵,同時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辯證彰顯、平衡開發,是星雲大師一生學養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智慧的品格,由此我們已經為星雲大師及現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尋找到了根本的依據。那麼這種與般若相互統攝的善巧方便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之具體展開中,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形式呢?我們可以說有關價值重估的思想代表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法思想,它本身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之具體化和外在化。因此對於大師價值重估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其善巧方便修養的性質,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更系統地理解貫穿,在大師人間佛教一切理論施設及實踐開展中的智慧的深度與廣度。
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
自太虛大師宣導現代人間佛教以來,男女兩性平等問題逐漸引起佛教界廣泛關注。民國時期太虛大師以及「菩提精舍」女眾都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積極回應,基本達成了尊重女性人格、維護女性權益、宣導男女地位平等的共識。1949 年之後,在星雲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和昭慧法師等人的推動下,台灣地區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世紀八〇年代以後,大陸地區的人間佛教重新煥發生機,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亦隨之獲得發展,大陸佛教女眾的整體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好的佛教」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內涵建構的「體系性」
人間佛教既是當代漢語佛教的時代性創造,更是古老佛教思想資源契理革新、契機應化的歷史性選擇,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大貢獻。太虛大師所開創的人間佛教,是一種全新的「佛教觀」,是一種融攝民族國家意識、回應社會時代變遷、展開文化思潮對話、關注傳統反思等諸複雜因素的「綜合判教」,而星雲大師則將踐行人間佛教推向更具建設性的歷史階段,通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的真正本懷,讓大眾更領略到人間佛教的歷史意識、人類視野、社會向度、價值關切和未來願景。通過強調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不僅突出了當代佛教弘法實踐的佛教主體,同時彰顯了佛教的人間性格。其所提供的當代人間佛教的整體思考,並非關乎人間佛教,更關乎當代佛教的未來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