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
星雲大師白話文譯經精神與實踐的歷史意義與未來展望
作為中國歷朝僧傳的第一科,「譯經」歷來是中國佛教史關鍵奠基性的一環。在漫長的譯經史背後,體現的則是「隨國應作」、「令離諸著」、「生善與實踐」等一貫精神,以及從口傳到書寫等傳播方式變革所帶來的不同經文呈現方式。如今,星雲大師不僅接續了中國譯經的傳統精神,提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法就是要講得讓人聽得懂」、「行佛」等理念,還組織編纂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叢書,為當代人理解佛教提供了更為方便的舟筏。繼往開來,在繼承從佛陀至星雲大師一貫譯經精神的前提下,開展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時代的世界範圍譯經工作,實乃未來佛教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唯法所依
唯法所依 Rely On Nothing Other Than the Dharma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離染著,佛說,我從成佛以來,用種種因緣、譬喻,廣泛演教,通過無數方便,來引導眾生,令離諸著。第二,離著後,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歡喜心,即是「法喜」,第三,透過善巧方便,令眾生得一切種智。 慧屏法師則從佛法的學習和實踐上,提出對善巧方便的理解,他表示,看見並給予眾生當下所需要的,然後引導他獲得更美好、圓滿的一個未來,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慈悲跟智慧的融合,慧屏法師引述星雲大師的觀點說: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如果遇到困難,要不然就是慈悲不夠,要不然就是智慧不夠。所以,他認為善巧方便其實就是解答。能夠力行善巧方便,實際上就是跟諸佛菩薩的願心相應,就是在實踐了。 對於《法華經》中的善巧方便,如何運用在修.....
關注信眾對法義的認知
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應為佛教徒所把握,「人間佛教」或「人乘佛教」的弘揚,不能僅以辦活動為目的,而須教導信眾在辦理活動之際,如何攝心,應用佛法要義來面對一切境緣。否則,信眾不知活動是作為接引人信佛,或是作為修持佛法之助緣,而只是為辦活動而辦活動,不僅使各種活動成為庸俗化,而忽略了以「佛法」為解脫道之第一要義。
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
星雲大師是當今世界知名的宗教家。因為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不懈宣講,大師在許多社會現實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對於家庭倫理問題,大師主要從父母與子女關係、婚內外男女關係、個人與社會關係等三方面做出重要開示。從中可知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具有如下特點:一、儒佛倫理的結合。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三、弘法與利生的結合。四、慈悲與中道的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