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研討會 開拓多元視野
是修道院,中國書院的前身是禪院,顯示大學本來具有濃厚的「書院」本色。今後要打造佛教學院,成為佛光大學書院精神實踐的模範。 主辦單位以《貧僧有話要說》、《貧僧說話的回響》、《星雲智慧》及《佛光山2015我們的報告》等與學者結緣。研討會除了在佛光大學展開2天密集的議程,更特邀日本梵漢對譯研究專家辛嶋靜志主題演講「誰創造了大乘經典」,並對佛教學院全院師生專題講演「觀世音與觀自在」。辛嶋靜志稱讚中心在建構及發展漢傳佛教研究方向的高瞻,「透過研究漢語佛典,能夠讓我們了解從2世紀到11世紀大乘佛教的變遷」,並盼日後能夠常跟佛光大學交流,「一起推動佛教21世紀文獻學的發展」。 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教.....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佛光山寺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主題: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建議 對人間佛教現狀的觀察及未來的思考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你儂我儂相互友好
你儂我儂相互友好 You and I: close and intimate
人我互換
人我互換 Switch Places with Others
《生活唯識》第五講:唯識的科學性
我不斷強調「唯識」是「兼具科學、哲學、宗教三要素的普遍思想」。首先就科學來談。 科學到底是什麽? 科學的英文是「science」, 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識),原意是系統化的知識,演變成現在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問之意。換個角度説,科學基本分為「是什麽」和「為什麽」兩個問題,可定義為「以一切存在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的人類活動」。按此定義,可以說「唯識」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因為「唯識」把存在全體叫做「一切法」(諸法),以一切法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如果把科學定義為「分析某個對象並追究其構成要素的人類活動」,阿毘達磨恰恰相符。「阿毘達磨」是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dharnma」為「存在」,「abhi」是「分析」之意,阿毘達磨就是「分析存在」,同樣也和科學精神相通。
《華嚴經入門》第五講:盧舍那佛的淨土
接著,《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拉開了第一幕第二場〈盧舍那佛品〉的帷幕,向我們展示了教主盧舍那佛如何成就其佛土世界。這一幕的開場講述的是,所有菩薩以及一切世界的王者目睹佛顯現的奇蹟,不禁凝神思索:「究竟佛的世界、佛的實踐,其內涵是什麼呢?」佛即刻洞察眾人的心思,於是自唇齒之間放射光芒,借助這片光芒的照耀,諸菩薩們的眼前示現出蓮華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