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入門》第六講:無盡光
《華嚴經》的第二幕以「普光法堂」為舞台,此法堂與前一幕的舞台「寂滅道場」之間有何關係,經典並未說明,第二幕開場之際,佛陀就已落坐於「普光法堂」的蓮花藏說法座之上。「普光法堂」究竟位於何處,對後世的研究者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眾說紛紜中,中國唐代的法藏所記載的傳說最有意思。根據他的說法,「普光法堂」位於阿恃多伐底河畔,在釋尊正覺的地點,即《華嚴經》「寂滅道場」的東南方三里之處,由龍王們所建造。從這個傳說來推測,「普光法堂」的原型,或許是菩提伽耶附近的河岸上曾經存在過的建築。無論如何,《華嚴經》的編纂.製作者們將「普光法堂」設定為覺悟的佛陀最初開示教法的場所,暗示佛陀從正覺座上起身,展開教化度眾活動的安排,確實非常巧妙。
《華嚴經入門》第八講:逐漸深邃的境界
舞台進一步深入展開,佛「不離道樹及帝釋宮」,升到夜摩天,在夜摩天王的迎接下,落座寶莊嚴殿。這是第四幕「夜摩天宮會」第一場〈佛升夜摩天宮自在品〉。此場面和先前的「忉利天宮會」開篇方式一樣,由天王出面說明此處為過去諸佛聚眾之地,讚歎此地最為吉祥。
第八章 星雲大師的般若智慧詮釋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要探討如何「解脫」,並從中發展出「禪定」(dhyāna)的修行形式。在此基礎上,禪在印度是指一種獨特的修行樣式、身體狀態,並導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
龍樹的共相論
西方的共相(The Universals)概念由蘇格拉底(Socra-tes)首先提出,作者認為龍樹所說的「如」即是此「共相」. 依《大智度論》與慧遠之注釋,龍樹所說之「如」有二種意義:一指各各相,二指實相; 亦即「分殊的共相」與「最高的共相」. 作者於本文只討論「分殊的共相」中所歸納出來的「基本共相」。所謂「基本共相」言一一法有九種,即說一切存在有九種通性,作者稱之為「九法」:一. 體; 二. 法; 三. 力; 四. 因; 五. 緣; 六. 果; 七. 性; 八. 限礙; 九. 開通方便 由於龍樹未曾對此九法詳細說明,因此作者於本文總說九法,略為去取台宗之說,兼與《法華經》方便品「如是說 」對解,會通,試圖說明此九法 (九大共相) 之意義。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以及「淨行的價值:如何善用其心」等,都是本經的重要內容。 邱教授指出,佛法以「圓」來說明宇宙人生,理要圓,事要圓,理事皆圓,事事皆圓,這也就是《華嚴經》所倡明的四法界。星雲大師對《華嚴經》圓融思想闡釋有:「理事無礙就是人間佛教」、「圓融無礙就是圓滿人生」、「為人處事的準則,要做到處事圓融」。又引用《迷悟之間・養量》:「經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顯現星雲大師為人處世的圓融智慧。 如常法師以〈華嚴經變相圖〉來解說「七處九會」的場景。用影片讓大家理解星雲大師的圓融思想,大師與各宗各派高僧來往,甚至與別的宗教領袖時相往來,互相.....
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人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無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幾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
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人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經創造性地 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無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 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幾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 》「四抉擇分」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