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佛光山寺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主題: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建議 對人間佛教現狀的觀察及未來的思考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激盪智慧火花
月28日至29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慈惠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慈容法師等70多位專家學者皆出席與會。此次發表論文的數量是去年的兩倍,論述的觀點也更為豐富多元。 開幕式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賴永海,說明第二屆研討會的目的及選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他表示,近年來,人間佛教已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發展;現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人物為星雲大師,得到廣泛的共識;加上社會環境的變化,已對佛教有正面、明確的認同,甚至包括政界、宗教管理部門,例如十八大,中國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發揮宗教和信眾在社會上的積極作用。他強調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
佛教文明與「文明交流與互鑑」
本文從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一些觀點的批判出發,剖析了近現代佛教研究所秉持的西方範式的盲點和誤區,特別是作為其思想背景的西方文明觀的偏頗之處,進而分析了「佛教文明觀」的歷史依據,並指出包括「佛教文明觀」在內的多元文明觀對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對探討「文明交流與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佛寺楹聯 ─ 五觀堂
佛寺楹聯 ─ 五觀堂  Temple Couplets - Five Contemplations Hall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轉向人間化的特點
星雲大師是佛光山寺的創始人,他最具有影響的是提倡人間佛教,在他的著作中多方面對人間佛教的內容加以論述,這與晚唐五代敦煌的佛教有很多相同之處,單從學術的觀點來 看,晚唐五代敦煌的佛教也與之有很多相似之處。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隨著佛教在日本流播,瞑想體系是如何在扶桑被接受的呢?本章主要以此為對象作一考察。 首先,最早記載瞑想法門傳入日本的僧傳,是日本中世時期虎關師鍊(1278-1346)所著《元亨釋書》中的道昭(629-700)傳。據說道昭是最早把法相宗傳入日本的僧侶。據《元亨釋書》記載,道昭約在653 年前後,以遣唐使身分到中國留學,並師事玄奘(602-664),約660 年回到日本。
《生活唯識》第五講:唯識的科學性
我不斷強調「唯識」是「兼具科學、哲學、宗教三要素的普遍思想」。首先就科學來談。 科學到底是什麽? 科學的英文是「science」, 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識),原意是系統化的知識,演變成現在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問之意。換個角度説,科學基本分為「是什麽」和「為什麽」兩個問題,可定義為「以一切存在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的人類活動」。按此定義,可以說「唯識」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因為「唯識」把存在全體叫做「一切法」(諸法),以一切法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如果把科學定義為「分析某個對象並追究其構成要素的人類活動」,阿毘達磨恰恰相符。「阿毘達磨」是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dharnma」為「存在」,「abhi」是「分析」之意,阿毘達磨就是「分析存在」,同樣也和科學精神相通。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佛教興起與流傳至今二千多年,一直和女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原始佛教迄大乘佛教的經典記載中,皆不乏慈悲智慧足以讓男性拜服的傑出佛教女性,諸如大愛道比丘尼、勝鬘夫人,以及天女、龍女等。然而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價值觀下,這些傑出的佛教女性在佛教傳播發展上所具有的影響力,畢竟無法完全彰顯。歷史上,佛教女性真正能與佛教男性分庭抗禮,且具有實際影響力的階段,不得不推台灣時期。1949 年後的台灣社會,是真正醞釀出一個適於佛教女性發揮影響力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