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下)
一般人往往將修行局限於打坐、念佛、誦經、持午、閉關等形式。然而,星雲大師指出,發心、弘法、講學、著作、創業、利眾、隨喜、隨緣等行為同樣屬於修行。 這種對修行的詮釋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使得人們在各行業、各領域中均可實踐修行,即在日常工作與務實行動中進行修行,修行與工作本質上是不二的。如星雲大師說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佛寺楹聯 ─ 佛光山寺不二門 (內)
佛寺楹聯 ─ 佛光山寺不二門 (內)  Temple Couplets - the Non-Duality Gate (Interior), Fo Guang Shan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佛教所謂不二,乃是一種消除兩相對立對待、崇尚互相圓融的認識方式和實踐理念在詮釋《心經》的過程中,星雲大師的不二思想主要表現在對「般若」之本質體證和功用等三個方面的探討。首先,關於般若的本質,星雲大師認為真空是妙有之本源,妙有真空之顯現,二者之間並不對立、對待,本質上是互相顯證、互相存、誰也離不開誰。而般若之本質,正是表現為真空妙有之間相即不二。其次,星雲大師認為要想對般若有圓滿的體證,就要在修行過程中不斷超越重重安迷執、逐步建立正知正見,最終深澈證悟般若智慧空有不二之真理。第三,雲大師認為般若之功用的彰顯,最終所強調的乃是世出世間相互承當、相即不離之不二一如。
專題講演: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各位同學好!剛才開幕式上說過:星雲大師設立的這個人間佛教論文獎學金項目,最主要的宗旨是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佛教文化,培養佛教研究者年人才。此次人間佛教獎學金發表會恰好趕上辭舊迎新,各種各樣的新年活動在大覺寺舉行。而此次榮幸代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作主題演講,我想所講要有一點現實意義,所以我把今天的演講主題定為:「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心不念而佛不作,佛不稱而心不顯—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對「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
續法為清代華嚴宗的中興教主,他有關念佛思想之著述甚多,其中《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為歷代註疏《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篇幅最長的著作,其重要性在於以華嚴思想詮釋彌陀念佛法門。續法以華嚴思想闡述彌陀淨土法門,尤其以華嚴思想貫攝持名念佛要義,並以華嚴五教判來判攝念佛法門通於「終、頓、圓」三教。本文主要討論續法在《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開首的〈疏〉文所言「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以及此〈疏〉文之下的〈鈔〉文,作出詮釋。研究顯示,續法對於「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乃以「持名念佛」為下手處,進而體證念佛三昧。華嚴思想的屬性,屬於如來藏的佛性系統,因而,續法亦強調「若欲作佛,須當念心」,以及「若欲顯心,須當念佛」的方法,作為詮釋進路,勸誡眾生念佛,不斷行持。可見,續法以華嚴「理體」、「事修」二者無間的圓融思想,來詮解彌陀法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信念「生命不死」的現代詮釋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序文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裡,列出了20 則要義,希望將人間佛教真正的原意還復回來。其中有關「生命不死」的闡述就占了七則,超過三分之一,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生命不死」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信念。 其實,生命不死、生命輪迴的說法是通於古今中外的,而不只是東方宗教文化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典籍中,原本就有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的概念與說法。 早期的基督宗教也並未排斥輪迴轉世的觀點與說法,在早期的《舊約》與《新約》聖經之中皆有輪迴轉世的文獻記載,早期教會的神父也接受輪迴轉世的概念,不少聖徒更相信他們有前世與來生。然而很不幸,這些史實大多被刪除、抹煞及掩蓋了,以致於被大多數世人所遺忘。 本文嘗試結合經典義理、歷史考察與哲理詮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視野,重新解讀「生命不死」的宗教意涵,進而啟發人間佛教菩薩行願的信念與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