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程恭讓,共585筆結果:
淺談佛光山的管理與超越
二○一五年春節前,我有幸參加了程恭讓教授組織的企業人士參訪佛光山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到佛光山,也是第一次拜見星雲大師,滿懷著欣喜,更帶著許多的疑問。通過幾天的參觀交流和學習,特別是與大師的座談,不僅讓我的疑問一個一個解開,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生生不息:比如人間佛教在兒童和青少年教育中起到非常正向和積極的作用,佛光山的組織和管理如同一個現代化企業,管理有方、充滿智慧,令人驚歎。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190/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勝鬘經》的佛性觀由永固法師主持,程恭讓教授與慧東法師進行對談 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文/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製作的「2022年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於10月1日播出第八堂課:「《勝鬘經》的佛性觀」。由渥太華佛光山住持永固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美國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以及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教授擔任與談人,共同探討《勝鬘經》的如來藏思想,並從人間.....
/news-event/news/TSNews-000238/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152/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基於佛學「空」義的思考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156/
作者序—我所認識 、理解的星雲大師
/publications/87a6ec7e-73b2-11ed-bc72-c9de5a43d6bf/
作者序—青年星雲十年磨劍
/publications/46c71592-7c55-11ed-a0eb-c9de5a43d6bf/
作者序
/publications/f4c32e55-7de8-11ed-a0eb-c9de5a43d6bf/
作者序
/publications/0bf874ca-8004-11ed-a0eb-c9de5a43d6bf/
作者序
/publications/4c3e393f-81c5-11ed-9205-c9de5a43d6bf/
作者序
/publications/bfd255c6-825f-11ed-9205-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