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之我見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歸於一個主宰者,宇宙萬有的來源都是直線的;而佛教把宇宙萬有歸於緣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圓形的,所謂「無終始、無內外」。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賜給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多子多孫等;以希求的心態來訴諸信仰,這是人性的脆弱之處,容易養成迷信、執著、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貧乏。而佛教是講究「因緣果報」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過智慧的開展,找回自心本性,發掘心裡的能源寶藏,明白一切緣生緣滅等道理,讓自己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短暫裡找尋到永恆,建立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張:從自己的行為所作,而能獲得自我的解脫。
詩通大美當悟之— 兼論星雲大師詩學的文學史意義
中國古典詩詞常非抒發個人情感之工具,而多與修身齊家、體悟大道連繫在一起。因此,今天我們學習古典詩詞,除學習它抒情言志的方法技巧外,更應體悟其中之大美與大道。體悟大美之法可分為見聞讀誦、悟法解義、依法修行三個層次,而將三者融會貫通則是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最上乘方法。星雲大師論詩重視對詩中大道的闡釋,作詩亦重視對大道的傳達。這一傳統詩學精神在星雲大師詩學中的實踐,有其獨特的文學史意義與價值。
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
曾記得,在博士論文答辯時,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始料未及,自然也未認真考慮過的問題。他說:「你認為佛教將來是否還會繼續存在?」坦白地說,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佛學而非佛教,涉足的是歷史而非未來。這個乍看簡單,細品卻難有圓滿答案的問題,教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倉促應對,回答是肯定的,並以恩格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為立論之依據,指出宗教對超越的追求,對無限的認識,對道德的重建等始終會伴著人生,伴著社會向前發展。以圓融的真理透視人生,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的佛教,尤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由此一問題為延伸,我開始思考佛教的各項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