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
佛教中國化之後,吸收了中國文明的「人間性」,以其對無常的觀照,對因緣的諦解,再佐以儒道兩家之所長,遂形成深具中國特色的「人間佛教」。唐代以後,「人間佛教」與中國文明毫無間然,於是滲入到文化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神聖或是世俗、廟堂或是民間、文人或是市井,處處都可看到「人間佛教」無遠弗屆的廣袤影響。
佛教與中國音樂
假如從音樂社會學而不是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去觀察中國傳統音樂,假如把音樂視為一種思惟方式、一種文化現象,而不僅僅看成是一門技術或某種形式,那麼把中國傳統音樂分成四大類: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便是一種合適的分類方法。因此,忽略了對中國宗教音樂的考察與研究,便無法得出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總體認識。
多元現代性視域中的佛教與傳統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當然內含著對不同的文明傳統都須同等尊重。所以,就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而言,其實該否定的不是儒家傳統本身,而是用來維護統治者既得利益的唯儒學為尊(或儒表法裡)的不變地位。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右)、研究中心主任妙願法師(左)前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與「多元宗教與社會」研究小組成員進行演講與交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陳登翔/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研究中心主任妙願法師6月14日前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齊偉先副研究員的邀請下,對「多元宗教與社會」主題研究小組成員進行演講與交流。第一場次演講主題為「佛光山國際到場發展現況:巴西道場發展的案例」,由妙願法師與.....
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 學者論壇即將登場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 學者論壇即將登場 為尋求現代人類文明宗教互鑑的可能性,以增進人們對不同宗教現象的關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多元宗教與社會」研究小組成員合作,將於5月1至3日在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佛陀紀念館舉辦「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多元宗教的對話與交流」論壇,期盼透過社會科學的研究視野,展開人間佛教與各宗教研究的學術對話交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度與中央研究院合辦論壇,由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多元宗教與社會」召集人齊偉先副研究員帶領18名學者與學生出席,包括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丁仁傑研究員、政.....
改宗與皈依歷程——以後解嚴佛教團體之信徒為例
當代臺灣地區的佛教信仰非常普遍,在臺灣解嚴前後期間,不同的佛教信仰型態,在這塊土地得到發展的契機。解嚴後的宗教熱潮更引起社會學者的關注,社會學者指出宗教的變遷主要匯歸於「佛教」;所以,研究動機就立基於此現象而探究佛教徒改宗與皈依歷程的情形,亦即以後解嚴佛教團體的信徒為研究對象,換言之,研究對象是從三大佛教團體裡依據取樣標準找出,最後得出三十位佛教徒作為深度訪談對象。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哪些原因造成改宗(religious change)?改宗之後,是否得到依歸或再次的尋覓?是對佛法的改宗,或是對團體與領導人的信心改宗?改宗之後,是否進入皈依(conversion)歷程?進入皈依歷程後,在身心行為的轉變與轉化如何?以及如何再交付(sustaining surrender)於佛教與道場或團體裡;最後,依受訪者對「皈依」的詮釋而探佛教的皈依本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是一部結合理論建構與實踐歷程的宗教思想巨作,全面記錄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理念、組織建設與全球拓展的歷程。本文從學術研究角度出發,透過宗教思想史、社會學與跨文化交流等觀點,系統梳理本書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理論體系、文化教育慈善實踐、僧信制度建設、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策 略,以及對台灣佛教轉型的深遠影響。進而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不僅是星雲大師個人修行與弘法的總結,也是人間佛教作為當代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範式的重要文本,展現了宗教回應現代社會與未來挑戰的積極可能性。
都市佛教社會工作實踐——以佛光山公益慈善事業為例
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簡析了社會工作和宗教的關係、都市佛教社會工作的概念;第二部分以佛光山公益慈善事業為例,呈現了都市佛教社會工作實踐的基本內容和特徵。第三部分為都市佛教社會工作面臨的困境和機遇,對中國都市佛教與社會工作在實現有效對接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樂觀的前景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
從《往事百語》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本文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往事百語》為材料,以文本分析、歸納及因果與三聚淨戒的結構分析方法,探索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闡述。藉此說明立基於佛教原始教義的人間性格在宗教社會學及組織領導學的意義,並解釋佛光山何以發展出如此兼容廣大的國際人間佛教組織。研究成果將性格區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根本因地(大我弘法)、行佛的三聚淨戒、成就果界(無我自在),三聚淨界層次分內在及外顯性格,依攝善法、攝律儀、攝眾生分別為:慈悲喜捨/歡喜承擔、堅毅反省/勇敢革新、恆順眾生/普濟利他。行佛層次的性格是實踐佛教符合現代化與生活化的善巧方便,根本因地及成就果界則是展現佛教修行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