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生活,共635筆結果:
釋迦佛與心性佛— 星雲大師重構《金剛經》的內在理據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對《金剛經》進行了系統重構,其內在的理據是釋迦佛和心性佛兩種佛性論的植入:釋迦佛使「空」理的佛教變成「生活的佛教」,心性佛使「緣起」的佛教成為「心生的佛教」。同時,釋迦佛與心性佛兩種佛性論體系也存在互相交融:由於對釋迦佛的崇信,心生的佛教淡化了訶佛罵祖、輕視經典的傾向;由於對心性佛的推崇,生活的佛教獲得了神聖世俗的內在根據。兩者協調統一,使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呈現出中道圓融的特色。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737/
佛教未來發展大勢蠡測
佛教是古老的宗教,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物質成果空前豐富,而社會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的時代,佛教能否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新的形勢下存在和發展,這是許多人關心而又眾說紛耘的問題。筆者認為,佛教歷史悠久而又常新,它歷來以善於適應環境和時代變遷而著名,在現代新形勢下,也必然能夠相應,調整內容和形式,更積極有力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俗話說「鑑古知今」,要認識佛教的未來,首先應回顧其歷史。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41/
星雲大師對佛陀本懷的新發展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如果只是「對於人的行為發生效力」,「訴於人的宗教情緒」, 那這僅僅是一句與理性相斷絕的教條化學說。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不只一次強調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指向。顯然「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這一命題所涉及的,也必然合乎星雲大師的理論旨趣,即 基於活生生的人及社會的現實。因此借用著名哲學家陳康針對社會現實的「事實分析」理論線條,闡釋「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回歸些什麼,相對來說比較切近人間佛教的理論品格。
/periodicals/8d914383-3f22-11ef-b8b0-c9de5a43d6bf/
生活要佛法化
生活要佛法化 Let there be Dharma in your life
/dictionary/search-result/f2311032-5d3b-11ef-80b8-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