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隆重登場
圖說:「從文學到理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11所高校、30餘位專家學者及20位碩博士生出席。 人間社記者陳后攝 人間社記者 曹磊 武漢報導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隆重登場 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從文學到理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學術研討會」,11月18日至19日在武漢大學珞珈山莊隆重舉行。 會議由武漢大.....
溫暖細膩的普門大士
星雲大師文學觀研究
星雲大師的文學作品觀以古典主義為價值標準,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真善美的統一。大師認為文學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該觀念與大師的佛教立場息息相關,同時又有著胡適的影響在內。在創作觀方面,大師將生活作為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並認為文學作品應包含作家自我的思想與情感,以胡適的相關思想為中介與中國傳統的「感物」說以及「言志」、「緣情」理論相接。在寫作策略上,大師比較不注重靈感,肯定勤奮在創作中的作用,將創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大師極為重視文字般若,並以其獨特方式超越了做「第一義」之不可說的言義矛盾。與此同時,大師認為文學具有著豐富的生活價值,這一生活價值既根源於文學所具有的工具性質,能夠給予人知識與眼界,同時亦可修身養性、變化氣質。除此之外,文學還可「以教代刑」,是對佛儒二家思想的融合。大師的文學觀念是一個有機的思想系統,這一系統以古典主義為基本精神,以佛教為立足根本,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價值指歸,以佛學思想、胡適思想與儒家思想為主要理論資源。大師深諳「善巧方便」的不二法門,將各家思想融於一體,形成了與其人間佛教思想相輝映的文學思想系統。
從《星雲日記》看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
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實踐家星雲大師,一直以來以各種善巧方便構建人間佛教的現代實踐模式。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國際化,讓佛教的慈悲與智慧,透過文學、藝術、音樂、教育等方式,成為人類心靈的加油站,並讓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星雲大師在弘法方面的成就,正是基於他以藝文作佛事的宗旨而推行的。本文擬從《星雲日記》入手,著力對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梳理歸納,試圖從《星雲日記》中探析大師關於藝術於佛教、藝術於生活、藝術於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進而探討佛光山佛教藝術的開展及其人間佛教的弘化。
詩言智—星雲大師的核心詩學觀
星雲大師為當代高僧,又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素養,以高僧的身分來觀察文學,品悟詩歌,或能帶領我們發現不一樣的視角和風貌。大師認為禪詩偈語中傳達的,是禪師們從生活中悟到的大智慧,而這些詩偈中所傳達的智慧可以昇華人的生命境界。古人云「詩言志」,而星雲大師則是「詩言智」,大師在論詩、用詩和作詩這幾個方面,都鮮明地表達了其「詩言智」的詩學觀念。本文以論詩、用詩、作詩三方面,探討星雲大師的詩學觀帶給詩學研究提供新的觀照維度。
戲曲大師湯顯祖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真心」思想是印度佛教如來藏心性理論發展到中國後的產物。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是在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孕育而出,興起於初期大乘到晚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流變中,即公元三世紀左右。在隨後的發展中,如來藏思想漸與唯識理論相融合而失去獨立地位,傳至中國的正是帶有融合色彩的如來藏學說。
我所認識、理解的星雲大師
我慢慢走近星雲大師
淺談星雲大師的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們歷來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們從何而來?死後至何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死?如何超越生死?這一連串十分玄妙的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於人生的思考。在中國,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慎言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之事,大都由釋、道二教進行解釋。佛教提出了一套對於生死的看法,希望能夠引領迷人超脫生死的藩籬,獲得解脫。佛陀當初的覺悟,是在覺悟四諦、因緣下成就的,故佛教生死觀和十二因緣說、輪迴說、涅槃說的關係十分緊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