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法與現實—太虛大師佛陀現實主義思想論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就理論與制度兩層面比較之,很顯然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佛教女性觀的特色與重點,大致上落在具體制度的實踐上。其理論見解多從人情事理角度著眼,較為感性動人。然此亦 為其「人間佛教」之特色,以不重理論,以重生活化、人間化為其宗旨,反而彰顯佛光山在叢林制度與組織方面的嚴密與健全。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觀,不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或者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乃至當代宗教發展上,實居於承先啟後的歷史關鍵性地位。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一般來說,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印度人也崇尚神祕。他們以修行各種不同的禪定與苦行,來追求與神祕的大梵結合,或者與人們難以理解的、絕對的、最高的真實結合。所以印度人的思想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產生這樣多宗教的原因。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人相應》思想主題的價值及其新譯
《女人相應》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六處品中十部分相應經之第三部分相應經,原來的名稱是:Mātugāmasaṃyuttaṃ。Mātugāma,是「女人、女性」的意思,saṃyuttaṃ,是「相應」之意,表示經典的主題分類,因此這部經典的名稱,可以譯為《女人相應》,或《女人相應》。此經一共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 第一品:中略品,共包括十四部小經;2.第二品:中略品,共包括十部小經;3. 第三品:力品,共包括了十部小經。故南傳相應部這一部分名為《女人相應》的經典中,其實一共包括三十四部小經。 本經在敘事方式上,是由薄伽梵對諸比丘說出,及對尊者阿那律說出。由經文內容的質樸性、生動性、現實性來看,應可斷為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的經典文獻。由經文的思想主題來看,本經是一部關於女性思想的重要經典。再由經文編輯的邏輯性、系統性來看,本經的編輯顯然經過了佛陀早期弟子認真、細緻的整理和編排。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
人間佛教中包含極其豐富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試圖以星雲大師為中心探討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認為,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始終堅持不懈地弘揚民主自由的思想觀念,發揚民主自由的精神,從事民主自由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和偉大意義之所在。人間佛教是民主自由的佛教,它一方面維護世間,尤其是政治世間的民主和自由,因而與一切反民主自由的宗教與政治勢力涇渭分明;另一方面又始終保持著佛教的終極關懷,超越於世間的污濁之上,發揮著引導和淨化世間的作用。人間佛教以佛教的方式,也以現代的方式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做貢獻,為世間所有眾生做貢獻。
「人間佛教」思想散論─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為主要視角
成就「他者」欲求的菩薩行者――禪者、交互主體性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日常語義」症療
相對於其他「人間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特別關注人間佛教形態與當代佛教的職能定位關係問題。通過將佛教行者身分由「懺者」轉為「禪者」,把佛教傳統之「度亡薦福」職能轉為「意義症療」,「人間佛教」得以全面積極地介入當代人類社會,並以成就「他者」之人生欲求的形式而成就「菩薩行者」。
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 —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
在《成唯識論》的思想體系中,末那識思量阿賴耶識,建構起包括緣阿賴耶識的自內我、作為意根的感官我、思量為性相的意向我、我見相應的煩惱我等多層次自我主體,與現代語境中的主體性基本方面對應。建構的同時也是對自我主體的解構,這反映出末那識功能的兩個方面,以及唯識學在主體性問題上的複雜態度。在唯識傳統基礎上,星雲大師從禪宗心法、人間佛教實踐出發,對末那識及主體性理論作出了創新詮釋,闡發出業力統攝下的道德我、統一他我的實踐我等自我主體意涵。本文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並嘗試對星雲大師的理論貢獻進行探究,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