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傳統與發展─關於未來佛教的幾點思考
未來的佛教是個未知數,實在不好說,但又不能不說,因為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個佛教在未來究竟如何的問題。自從現代文明在西方興起之後,古老的東方文明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而且隨著現代社會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東方文明的危機日趨加劇,具有三千五百年歷史傳統的佛教能否經受得住現代文明的考驗?能否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未來是存是亡?命運究竟如何?這是近代以來長期困擾人們的一個重大而嚴峻的問題,也仍然是今天更要審視反省和加以深思的問題。
大陸佛教的歷史回顧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佛教已經經過了四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尤其在今天,二十世紀即將過去,二十一世紀就要來臨的時候,我認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陸佛教既經歷了復興發展的喜悅,也經受了沉重劫難的痛苦。今天,劫難已經過去,光明降臨人間,大陸佛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發展的好機會,未來的前途將是光明無限。
佛光緣美術館系統的發展與創新
佛光緣美術館自1994 年創立迄今30 年,在全球已設立27個分館,不僅落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更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星雲大師曾提及,佛光山成立美術館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集教學、展覧、收藏等功能於一體,使藝術文化成為弘法的一環。在佛光緣美術館創辦30 週年之際,本文透過佛光緣美術館系統的發展脈絡、現狀與創新,探討這30 年來是否已達成大師設立美術館目的願景。通過歷史的梳理、論述和分析,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大師如何以藝文弘法,讓藝術界、教育界及文化界走入佛光緣美術館;佛光緣美術館也成為人間佛教美感教育的實踐場域。
連雲港佛教文化與藍色海洋文明
一直保存幾千年的文化積存,具有豐富內涵的連雲港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值得我們重視,但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與連雲港文化的關係,特別是佛教在東漢傳入這一地區,被視為中國佛教的「海上釋源」,至今還沒有找到具有充分的說服力文字材料。連雲港的行政地域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乃至政府的管控範圍不斷在調整,先後與江蘇、山東、安徽等地涉及,說明這一地區在宗教與文化上始終顯示了不同齊魯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徽文化等各種地域文化混合的情況,眾多的各種文化內容組成了繁密的平面加立體的大文化現象。連雲港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絲綢之路的陸海交匯之地,被看作是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現代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最突出、最明顯、最值得重視的是海洋背景的海洋文化,藍色海洋鑄成了當地的底色文化。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首創合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的佛學研究在當今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成為當代宗教研究的重要範疇。為致力於推展佛教教育及佛學研究,本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培育有志於佛學研究之人士,理解漢傳佛教之整體歷史脈絡及各個學派、宗派之思想理論,既而繼續深研、拓展其佛學研究之深度與廣度。課程將於二○一七年九月開課。 此課程為有志鑽研漢傳佛教之思想義理、歷史文化的人士提供專業、系統及全面的佛教研究訓練,重視長時段之歷時性探討,延及當代社會議題之討論,貫穿古今。此課程從多元化的不同視角探討漢傳佛教,包括文本、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等各方面研究,致力於推廣佛教教育、人間佛教研究,促進亞洲多元的佛教歷史文.....
佛學研究文學碩士
學研究在當今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成為當代宗教研究的重要範疇。為致力於推展佛教教育及佛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此課程,培育有志於佛學研究之人士,理解漢傳佛教之整體歷史脈絡及各個學派、宗派之思想理論,既而繼續深研、拓展其佛學研究之深度與廣度。 佛學研究文學碩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協辦單位: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漢文大藏經國際會議 學者肯定佛光山的努力
Fremery教授及有在法師則直接以佛光山「藏經數位化工程」為例,介紹藏經數位化的概念,可以提高電腦對圖像的辨識率,以減輕人工打字輸入與配對的工作負擔。 漢文大藏經是漢傳佛教的珍貴文獻,不僅有宗教、歷史的價值,在語言、人文、考古、藝術等各領域的意義也值得深入探討,而當前全球正熱議的課題,則是如何善用科技,來幫助佛教雕版藏經的保存與研究分析。 會議中,東、西方學者皆投入開發佛教藏經的相關研究工具,視佛教藏經為文獻學上的重要遺產,從中累積並分析出有效資料,再延伸到多元平台來展現。值得一提的是,佛光山所出版的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等,多次被發表者提及,甚至作為範例;眾多學者對於佛光山的努力予以肯定.....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行
佛教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來,創辦人星雲大師即期許以建構「世界佛學研究重鎮」為目標,為佛教研究提供一個多元性的學術平台。緣此,佛教研究中心連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將於8月9至11日,以佛教經典及其歷史和義理的開展為主要研究議題,於佛光山召開「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佛教各傳統藏經之現況與發展。 研討會邀請海內外知名藏經研究專家,有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教授蘭卡斯特教授、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吳疆、美國西來大學教授龍達瑞、韓國大真大學柳富鉉教授、德國海德堡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蔡穗玲、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等16位學者,從巴利藏、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開寶藏、高麗大藏經初再雕本、趙城.....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澳洲、美國等60餘人參與。十方大眾共襄盛舉,討論熱烈。 開幕式上,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 致詞提到,佛陀在印度遊化弘法就是跨域移動的展現,這種弘法利生的積極精神貫穿了佛教二千年的歷史,而臺灣佛教在歷史中與不同地域的人們、宗教、文化、習俗等各面向產生互動交流,藉本次論壇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體認到台灣佛教的多元與精采。 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 表示,臺灣佛教充滿能量,這是緣於臺灣佛教一直受到不同區域民族的文化、宗教與藝術等方面衝擊與融合,而在本次論壇的各場學術討論中,將能展現台灣佛教的豐富樣貌。 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表示,研究中心在佛光山教團的全力支持下,作為一個佛教研究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