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往事百語》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本文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往事百語》為材料,以文本分析、歸納及因果與三聚淨戒的結構分析方法,探索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闡述。藉此說明立基於佛教原始教義的人間性格在宗教社會學及組織領導學的意義,並解釋佛光山何以發展出如此兼容廣大的國際人間佛教組織。研究成果將性格區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根本因地(大我弘法)、行佛的三聚淨戒、成就果界(無我自在),三聚淨界層次分內在及外顯性格,依攝善法、攝律儀、攝眾生分別為:慈悲喜捨/歡喜承擔、堅毅反省/勇敢革新、恆順眾生/普濟利他。行佛層次的性格是實踐佛教符合現代化與生活化的善巧方便,根本因地及成就果界則是展現佛教修行的境界。
第二章 《無聲息的歌唱》與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與文體革新
《華嚴經入門》第十二講:追求真理
〈入法界品〉是大乘經典的偉大宗教歌劇《華嚴經》最後的隆重一幕。本品是《華嚴經》最長的一篇,約占整體的三分之一,內容和現存梵文本《Gandavyūha Sūtra》幾乎一致,而相當於本品的漢譯經典《羅摩伽經》在西晉時代就已被譯出,從這兩點可看出,本品和《華嚴經》其他許多章品一樣,是一部原本獨立流傳的經典。《華嚴經》的編輯者將現成的大乘經典《Gandavyūha Sūtra》加在尾端,納入《華嚴經》之中。
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研討會 開拓多元視野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等200名學者及觀察員,展開2日的「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大型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會中展示「維摩經梵漢對譯研究」、「東亞維摩經寫本考察」、「維摩經音義綜合探究」、「維摩經的宗教詮釋學」、「維摩經歷代文獻疏證」、「東亞維摩經關於文學與美學史之論繹」等六大專業,令維摩經之學術考察為東亞文化開拓更多元的視野。 楊校長於開幕式提出,佛光山重視文化與教育,而人才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學術研究來支撐,此即是佛光大學成立佛教研究中心的本意。慈惠法師表示,佛教研究中心是校級單位,「為研究漢傳佛教的國際學者,提供最專業與豐沛的服務」。主任謝大寧教授希望能夠於十年之內,「會聚各路英雄好漢,建.....
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激盪智慧火花
選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他表示,近年來,人間佛教已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發展;現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人物為星雲大師,得到廣泛的共識;加上社會環境的變化,已對佛教有正面、明確的認同,甚至包括政界、宗教管理部門,例如十八大,中國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發揮宗教和信眾在社會上的積極作用。他強調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優勢,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傳統文化,所以有責任把佛教、特別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做更深廣的推廣。 宜興市副市長吳青峰談到,佛教在宜興的淵源與歷史發展,有唐朝天台宗九世祖湛然、清初玉琳國師、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星雲大師等得道高僧,是著名的江南佛地。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
第八章 國際化與宗教互動
本土化互動―佛光山與馬來西亞宗教界的交流探究
星雲大師在推動佛光山國際化的同時,就注重佛光山在當地社會的本土化發展,而其中一個重要面向便是佛光山與當地社會宗教界的交流互動。佛光山在多元宗教、種族、文化的馬來西亞發展已具相當規模,且與當地宗教界多有互動交流。從星雲大師最早以文字與馬來西亞佛教徒結緣,到現今的馬來西亞佛光山參與推動本土佛教發展,都體現出了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的互動交流。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互動交流中,呈現出「緊―松―稀」 的前後狀態。另外,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其他各個宗教也允許發展,因此,馬來西亞佛光山與本土非佛教,尤其是官方宗教的溝通交流,對佛光山更好地融入本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與本土不同傳承佛教之間的互動,及與非佛教之間的交流,是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落實本土化發展的重要面向;同時開山於台灣的佛光山,跨國發展成為馬來西亞佛光山,這是佛光山從國際化發展到本土化發展的主體性表現。
以清淨智慧 促進文明交流互鑑
佛教文明與「文明交流與互鑑」
本文從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一些觀點的批判出發,剖析了近現代佛教研究所秉持的西方範式的盲點和誤區,特別是作為其思想背景的西方文明觀的偏頗之處,進而分析了「佛教文明觀」的歷史依據,並指出包括「佛教文明觀」在內的多元文明觀對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對探討「文明交流與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鑑—比較宗教學的視角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佛教走出山林、融入都市和走向世界的弘法典範,在佛教弘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藉現代科學技術和當代資訊技術進行弘法,形成了有別於其他世界宗教的較為獨特的宗教文化傳播模式。它與時俱進,卻又不故步自封,而是與其他宗教和諧共生,為世界宗教文明的和合圓融和交流互鑑提供了範例,也為佛教中國化提供了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