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
本文透過對「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解析,闡釋在佛教歷史傳統中即已具有的「人間性」。此一「人間性」的特色,即在於透過面對人間事物的思考活動,以安立其在於佛教解脫活動的位置,它們說明了佛經中「諸佛出世間」的理由與例證。 現代人間佛教的佛教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在佛教歷史上之進行及所成立的理論。除此之外,當然人間佛教之出現也有中國佛教回應現代化要求的理由,是佛教在現代歷史中進行自我省視及改革的結果。然而,人間佛教進展至當代,人間佛教可重新思考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文化的「現代性」的問題。經由一種交互省思的過程,筆者認為可藉重佛教「人間性」的「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既有成果,來豐富「現代性」之內涵,重新思考「現代化」之目的;當然佛教也必須檢視其現代化的目的及理由,不可一味的以現代化為足夠的目標,而不謹慎面對佛教現代化所會引入的現代性的問題,乃至遺忘佛教自身解脫之要求。 當人間佛教完整地面對「人間性」與「現代性」之問題,並且正確掌握其含義,理解限制並改正問題時,人間佛教的哲學理論,始能充分完整地被正式建立,從理論與理踐上實現「人間佛教」為當代中國佛教史的真正代表。
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實踐品格
星雲大師所推行的人間佛教,能夠被視為一種模式、一種宗派,表明它不僅具有獨特的內涵,而且具有開創性、前瞻性、啟發性,能夠鼓舞人心,影響社會,具足「正能量」。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品格是實踐。任何一種理論的提出,歸根到底,要靠實踐的支撐,人間佛教是靠「做」出來的,而不是靠「說」出來的。星雲大師及其所開創的佛光山事業,生動詮釋了當代人間佛教的豐富內涵。星雲大師踐行人間佛教的信仰和韌性,是對大陸佛教最重要的啟示。
論《佛光祈願文》對人間佛教思想的詮釋—兼論與敦煌願文的比較
本文以星雲大師所作《佛光祈願文》為基本研究對象。首先,梳理願文的產生過程;接著,依據《佛光祈願文》的內容,將它們分為:感恩式祈願、懺悔式祈願、讚美式祈願、儀式類祈願以及綜合類祈願等五類;然後,通過敦煌文獻中保存下來的願文,與《佛光祈願文》的比較研究,概括出《佛光祈願文》的四個特點:主題多元、內容豐富、思想純粹、主旨深刻;再次,歸納出《佛光祈願文》的三種基本範式,比較《佛光祈願文》與敦煌願文基本形式上的異同;最後,分析闡述《佛光祈願文》對「人間佛教」思想的詮釋。筆者擬通過上述五個角度對《佛光祈願文》的傳承、發展及其自身特點,作出較為系統、科學地探討。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語言文學特徵—兼論文學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星雲大師,台灣佛光山開山,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他一生作品輝煌,文學是他弘法的重要工具。 《釋迦牟尼佛傳》更是他頗有名氣的長篇著作。雖為傳記類作品,但是此書的語言和敘述頗有文學特徵。本論文就《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特徵進行研究,探討星雲大師如何利用文學手法,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此書頗受讀者喜愛,以及探討如何利用文學來弘揚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改革性研究
星雲大師以「革新佛教運動」作為一生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與形勢下,大師系統地創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並終身孜孜不倦實踐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有其實踐的具體內容,有其內在的理論依據。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的改革,並不是對佛陀教法的偏離,也不是佛教的世俗化,而是星雲大師在新的歷史條件與形勢下「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對佛陀本懷與佛教的根本教理,進行重新定義、詮釋與實踐而產生的「現代新佛教」。人間佛教「改革」之「新」的根本意義,在於星雲大師契理契機,「恆順眾生」,以善巧方便來演說、實踐佛法新的內容。因此,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來說,是傳統與現代融和之現代化的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安樂行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以「法界融和」的「心」為思想基礎,構建起人間佛教「安樂行」思想,「三好、四給、五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1)以「五和」為究竟的境界論;(2)以「三好」為主要內容的修行論;(3)以「四給」為融攝點的波羅蜜多關係論。大師的安樂行思想,是「發揮佛教智慧,提升個體生命,開發群體力量,轉化社會危機,創建人間淨土」之偉大的人類創新,和傳統天台宗的「自心淨土」安樂行思想相比,星雲大師的思想可以概括為「群心淨土」安樂行思想,是《法華經》之「安樂行」思想的繼承與深化,是現代僧人對佛陀教法的詮釋與豐富,是佛法在當代當根對機之實踐的展開。同時,《法華經》之〈安樂行品〉,為人間佛教提供最重要的大乘經證之一,從其入手進行聞思修,是理解星雲大師的學說與實踐的最佳途徑,是從「人」回歸「佛」的般若路徑,是融合「經—教—修」一體的最方便途徑。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觀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僧信觀,以僧信平等為基本理念。繼承原始佛教以布施為結構性基礎的僧信關係,以及佛陀制戒為原則的倫理保證,是對傳統中國佛教中「僧尊信卑」、「尊信抑僧」、「僧信平等」的再詮釋,尤其是「在家能作師」問題上,最具突破性的理論與實踐貢獻。早期部分信眾的貢獻,為制度化建設僧信體系具有重要經驗意義;國際佛光會的創建,尤其是檀講師制度的設立,是提高信眾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措施;71 位台灣本地檀講師的教學實踐,為台灣佛教尤其對人間佛教的推動具有實踐意義。總之,星雲大師僧信觀理論與實踐,既是「佛法生活化」,又是「生活佛法化」的表達,也力圖構建僧、信二眾均衡、團結的現代佛教團體,使僧、信二眾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弘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華嚴思想的闡釋與發揚
心性佛與釋迦佛—人間佛教的兩套佛性論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研究
本文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為具體研究對象,探討觀音信仰先天具有的「人間性」特質,在星雲大師對觀音信仰的理論與實踐宣導下,使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現了「超人間性與人間性」之圓融統一。依據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原則,闡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在「超人間性與人間性」、「神聖性與世俗性」等方面形成平衡圓融的信仰形態,並積極踐行與現代理性觀念對接的改革進程,以此回應有關人間佛教的諸多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