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中國自唐宋以降,開始有了「書院」的設置,不僅成為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為例,早在唐末五代(約九五八年)時,智睿法師等二位僧人在此建屋聚眾,召集士子讀書求學;之後,潭州(長沙)太守朱洞先生於北宋開寶九年(九七六)承此基礎而創立。後來經過儒家的興革,尤其南宋時,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先生(一一三○~一二○○)曾兩次到這裡來講學,當時學生曾多達千人以上,可以說盛極一時。 書院不但是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本文即以「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為題,分別從「中國文化的內涵」、「佛儒之間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人間佛教的未來」等四個方向,約略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佛教發源於印度,經過二千五百餘年的流傳,到了現在廿一世紀,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當十三世紀之後,佛教在印度因「印回之爭」而同時遭受兩教的排斥,致使佛教在印度沒落。所幸早在西元前二四九年,阿育王派遣了上千名高僧,包括他的太子摩哂陀與公主僧伽蜜多,分南、北往國外傳播佛法(見《善見律毗婆沙》)。其中,南傳佛教一直囿限於南亞諸小國,而北傳佛教自從傳到中國以後,由於漢魏東晉南北朝時代的譯經,以及隋唐的八宗成立,大放光彩,影響最為深遠。進而中國佛教傳入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西方國家;漢傳佛教在佛教史上,對全世界一直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中國佛教文學」理念與系統建構之省思
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泛亞女神的中國面貌—《先天雷晶隱書》文本分析
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與明末耶穌會的文學翻譯
《中國漢語系伊斯蘭教文學史》脈絡
《佛光大藏經》在中國大藏經中的地位
中西宗教改革之比較—從路德到加爾文與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精神革命和社會革命,西方現代性的自由思想、民族國家、民主政治、經濟倫理、科學理性精神和理性主義哲學等方面,皆有賴於其孕育和培植。而中國的佛教改革,肇始於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運動,在台灣亦方興未艾,成果卓著,重建佛教之信仰,扭轉明清以來佛教邊緣化之頹勢。而路德與太虛大師皆以理論見長,加爾文與星雲大師則都以非凡的實幹家聞名,且如果把這兩場宗教改革放在一個現代化的視域中,相較於各自的傳統宗教,考察它們如何做出創造性的闡發;教義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之處;有哪些形式上的不同,發現它們相通之處頗多,足可玩味。
星雲大師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研究
星雲大師是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間佛教大師,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關懷色彩,對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和吸收,將其納入到佛家的思想體系之內。從而一方面促進佛教思想的入世性,一方面提升儒家思想的境界和內涵,實現雙向的利益和昇華,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將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一書中,關於具有典型儒家文化色彩的「忠」、「孝」與「和」的思想之吸收改造,進行討論、研究。有鑑於佛教思想文化中,亦有「孝」與「和」方面的思想,因此本文也將區分佛教這方面的思想和儒家的相似與不同,從而認識星雲大師相關思想的歷史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