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開卷有益(二)
開卷有益(二) Reading Helps... (2)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
治空間,並與政權之間建立制衡的合作關係。這種相生相剋的概念雖源自西方的現代化過程,但隨著百有餘年的傳播,卻在不同程度上使得亞洲各國予以正視、面對。 宗教傳佈與公民社會講求自主與自治,具有密切關係。宗教自由除了社會成員能選擇信仰自主權之外,亦使宗教能夠成為民間組織,從宗教靈性、文化藝術、教育、學術研究、慈善醫療,到公共政策的探討,皆擁有自主空間。宗教組織透過社會服務、承擔公共責任,進行宗教傳播,不但能夠落實宗教自由,並協助政府擴展社會服務,形成社會團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 「人間佛教」自民國伊始,歷經數代高僧大德與社會賢達,於海內外華人社會不懈地推動,業已成為兩岸四地,乃至東亞及東南亞華人社會.....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在人間佛教的歷史上,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聲望最為卓著。他們都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也是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佛教活動家。本文在中國革命和佛教革命的宏觀視野中,系統敘述了兩位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並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異同。文章認為,在民國佛教的譜系中,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內在精神與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也都體現了中國革命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自由精神。
從「持戒」到「給人因緣」——《佛法真義》與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
人間佛教乃是當代漢語佛教的主導形態,其中,由星雲大師領導的台灣佛光山系統,是世人公認最為成功的典範。筆者曾撰文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不是星雲大師一人之思想,而可視為是全球化時代漢語佛教對現代性的一個「集體性」思想應對,故有其新的佛教形態學的意義。從規範性的角度說,此一新的佛教形態學即是「佛教仁學」,乃是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的般若智慧與慈悲精神,將中華「仁學」原則自覺地接納,進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最徹底地貫徹落實之的形態表現。對於「佛教仁學」形態的有效性、局限以及未來發展,自然仍有討論的空間,這裡,筆者擬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再作一申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