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星雲——人間佛教印象
如今在中國,在海峽兩岸、四地,無論到沒到過佛光山,沒有不知道佛光山的;見沒見過星雲大師,沒有不知道星雲大師的。大師是佛光山的創始人,是佛教界的翹楚,也是人間佛教的旗手,更是走向世界的華夏民族優秀的子弟。他倡導並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的人間佛教,不僅為佛教,也為世界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本世紀二○年代後期,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針對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提倡以重視人生和改善人生為基礎的人生佛教,為此而奮鬥了一生。此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和受到他影響的人們,又進而提出強調社會現實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入八○年代,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和其他華人居住的地區,都積極提倡並且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人問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佛教已進入新的重建過程,正在適應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展望未來,人間佛教將怎樣發展,呈現怎樣的面貌,對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僅據所掌握的部分情況,從史學角度作些預測,並以此向專家讀者請教。
海峽兩岸百廟千萬救苦救難為印度洋海嘯災區祈福消災萬人大法會
海峽兩岸百廟千萬救苦救難為印度洋海嘯災區祈福消災萬人大法會  Reliev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Tsunami Victims: Grand Cross- Strait Blessing Dharma Service
人間佛教座談會 認識佛光山
主,而僧伽教育為佛教培養各種弘法的人才,實現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讓世界更美好。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為期兩天的「人間佛教座談會」,6月14日午間在雲居樓6樓舉行茶會。來自海峽兩岸知名學者共23位與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及多位法師相談甚歡,互動熱絡。 「感謝各位學者受邀到佛光山,今天看到大家參與有很深的感受,希望一年能辦1-2次」。慈惠法師表示:以座談會的方式舉辦「人間佛教座談」,就是希望不要拘泥於學術研究或論文發表的形式,讓大家透過座談會盡心如意、暢所欲言。讓論文內看不到的精彩處,透過座談呈現出來。 慈惠法師談及佛光山的行政組織中,都監.....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學術與修行互融 李利安開展佛學新視野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學者,針對「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議題,從宗教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佛學、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多元面相,交流研究心得,期能透過學理闡述,深化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 人間佛教座談會 探討佛教戒律清規 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面向談人間佛教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學者,針對「人.....
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與理論建構
人間佛教作為二十世紀至今佛教實踐的重要思潮不僅在海峽兩岸而且在全球均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思潮的產生與人間佛教諸多宣導者因應社會轉型改變山林佛教、經懺佛教現狀密切相關,其理論依據自然是佛陀的言教,其旨趣是回到佛陀的本懷;在人間佛教行者的實踐中,他們也因應具體的時空環境開展理論建構,並呈現出不同的宗風。因此,人間佛教的理論淵源和理論建構,不僅是教界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學界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命題。
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寺 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 海峽兩岸及日、韓專家學者及觀察員 主 題:歷史、儀軌、傳播與在地化 子 題:1.歷史與畫坊 2.科本與儀式 3.水陸法會與民間宗教交涉 4.信仰文化與藝術表現 論 文 發 表 者:海峽兩岸及日、韓專家學者 1.台灣學者:心定和尚、謝聰輝、謝世維、陳俊吉 2.大陸學者:田青、侯沖、高明、戴曉云、顏新元 3.日 、 韓 :鷹巢純、金承熙、李京燁、李誠雲 4.美 國:Phillip E. Bloom 報.....
海峽兩岸佛教界首次攜手訪問日本
海峽兩岸迎請佛螺髻髮舍利供奉法會
海峽兩岸迎請佛螺髻髮舍利供奉法會  Cross-Strait Enshrining Dharma Service of the Buddha’s Usnisa Relic
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他對民國以來的宗教立法及當代台灣宗教管理問題長期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結果。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內容豐富、系統全面,涉及到宗教法治問題的各個方面,包括宗教立法的宗旨、宗教組織的體制與活動規範、宗教組織管理者和教職人員的資格、宗教組織財產、宗教社會事業、宗教教育等,且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有深刻獨到的分析和闡釋。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一筆寶貴的思想理論財富,尤其對於海峽兩岸的宗教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