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與中國大乘佛教的三大傳統
現在說起星雲大師,可謂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有些平時根本不關注佛教甚至跟佛教八竿子都打不到邊的人居然也知道星雲大師,並對他感興趣。這兒我不妨說個事。現在朋友間流行微信聊天群,我也加入了一個聊天群。今年九月十八日,星雲大師在浙江大學作了題為︿禪是一朵花的演講,第二天,就有某甲在群裡沾沾自喜地說自己去浙大聽星雲大師演講了,並上傳了星雲大師的照片,配以﹁慈眉善目,慈祥老人﹂的文字說明,結果引來抱怨聲一片,很多人責怪他太自私了,怎麼不事先通報消息怎麼不帶我也去聽聽。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持教育,為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提供諸多的協助與關心。 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讚道,論壇在佛光山支持下食宿完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的即席口譯團隊表現亮眼。並提及2017年與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交流時,啟發論壇的構想,便在當年秋,於東京大學舉行第一屆;今年能到佛光大學辦第三屆,讓日本學生出國開拓視野。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佛教青年學者,「因為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提到,星雲大師常說「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期許青年學者除了專注研究,也長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這是知識分子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以愛護佛教之心來研究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
現當代中國佛教何以走上人間佛教之路
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在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的總結講話
星雲大師有一種很強烈的思想,他說:「我一生做事,講演,都要讓人懂,我講演要讓人家懂,做事也要讓人 家懂。」大師一生最辛苦的就是這個「懂」字。以佛法來講,「懂」,就是契理、契機,你再好的佛法,不契 機能有用嗎?所以如果以天台宗的五時八教來講,為什麼從華嚴時回到阿含時?就是為了讓人家懂。
人間佛教管理文化--「佛教管理」線上課程
起至2021年8月15日(額滿為止) 查詢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電話:(852) 3943 0646 電郵:cshb-mc@cuhk.edu.hk 掃描QR Code諮詢課程 課程顧問 慈惠法師,佛光大學董事長 ZOOM線上教學 課程主任 陳劍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妙凡法師,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單元編號 單元名稱 課時 HBMC 5001 佛教管理經典.導讀 4講,12節課 HBMC 500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思想 4講,12節課 HBMC 5003 人間佛教企業禪 4講,12節課 HBMC 5004 人間佛教領導力 4講,12節課 課程結構.....
化成天下的人間佛教
自從「文廟」、「書院」、「私塾」等儒家教學機構淡出中國人日常生活以後,儒學的教育責任,在很多時候落在寺廟、道觀身上。若從源頭上說,這是明清以來三教合流的餘緒;若從近的原因來看,那就是人間佛教的理念。
平凡的不平凡:從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談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人間利生比日月,佛教淨心不染塵
論貪、欲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以美國為例
人們嘗試為貪婪脫罪的欲望非常強大,總會說:畢竟,我們僅是取己所需而已。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社會,已逐步成為「贏家大獲全利」的社會。頂尖的運動員、電影及娛樂界明星、音樂家、企業家及大型企業總裁等都極端富有。而稍有成就的運動員、藝人、音樂人及公司員工所得卻非常微薄。過高的薪資、分紅以及退休規劃提供了相當不合理的誘因,迫使人們產生必須追求極度成功成為贏家的欲望。許多美國大學名校的菁英畢業生,畢業後立即進入金融服務業,選擇銷售金融產品之路,而非對美國社會貢獻價值。一般能在美國金融服務業中成為「贏家」,都是肇始於:新鮮人被灌輸有權去期待百萬年薪的生活;而其他非金融的產業,即使拼命工作也無法造就一個贏家。其代價是甚麼呢﹖就像麥道夫一樣沒有誠信、欺騙,或是毀謗他們、剝削他人、隱瞞過錯及其他不名譽的言行,都是基於貪婪動機 (the motive greed) 而來的。
人間佛教改變了世人對佛教的看法
在此思考架構下,佛教與現代合理化經濟生活可說是格格不入的。當然,現代資本主義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並不是不可批評的,但是,各國面對現代化發展以及具體社會建設,如何接引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此一核心議題,也是各不同宗教不能迴避的課題。佛教如何看待當前經濟社會﹖如果只能視其為五濁惡世,必須超脫出塵才能修道,則佛教只能置身在現代社會之外,無法提升、改變世界。而遁世修行真的是佛教最好的價值嗎?難道佛教只能在深山修行、不問塵世,才能顯得更為莊嚴聖潔呢﹖地藏王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教如果只在深山修行、置身俗世之外,豈能度化眾生、開創人間淨土﹖拘泥於形式,不是真的佛法,佛陀滅度時講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只是執著於隻字片語,把僵化的形式當成佛教教義,無法接續佛陀的志業。因此,太虛大師說: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識此意,任何經論皆可讀也。印順法師也從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強調人間淨土的觀念。這些都是回到佛陀傳法的真諦以面對俗世的流變。同樣的,星雲大師主張佛法不離世間覺,應該抱著先入世、後出世的態度,先把世間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出世,因此,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