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一切教法,其根本目的在於「示教利喜」,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這就是「佛陀本懷」。之所以會存在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認為人間佛教不等同於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把「人間佛教」概念被提出的歷史當成了人間佛教本身的歷史。「人間佛教」概念固然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提出,然而人間佛教卻從佛陀創教以來就已經存在。星雲大師對佛教進行革新,使佛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所提倡的現代人需要的人間佛教,本質上是根據時代的情況對「佛陀本懷」進行重新詮釋。並且,「佛陀本懷」本身就需要依據時代之不同情況來進行詮釋,從而不斷對世道人心產生作用,因此,「佛陀本懷」必然在過去、現在、未來三表現為人佛教,故而,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之種種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律學思想研究
戒律是佛教三學之首,在佛教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星雲大師戒行精嚴,他以回歸佛陀本懷為旨,根據傳統佛教戒律制定人間佛教現代律儀制度。重視僧團和合,宣導男女平等和僧信平等,創立佛光山檀講師制度,重視發揮居士的作用。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及其制定的佛光山現代律儀制度,為傳統佛教戒律如何適應現代社會提供了成功借鑑,推動了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發展。
詩化人間—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人間佛教思想回歸佛陀本懷,以大乘菩薩道的般若、中道、行佛、人間淨土為核心觀念,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提倡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為當代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師作為一名傑出的佛教領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文學藝術在宣揚佛法、化導人心方面的作用,其佛教詩歌闡釋與創作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通過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淵源和豐富内涵。也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圓融不二的體系特徵,為人間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心理學研究—基於「四給」的考察
人間佛教歷來關注信眾的生活幸福,人間佛教幸福觀包括充裕的物質生活、和諧的人際關係和修行的歡喜三個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用問卷來測量幸福觀,本研究從微觀切入,不僅採用基於任務觀察、日誌回饋、調查問卷等描述性方法,而且採用實驗法,力求使整個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達到真實自然的狀態,更好地反映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從研究得到結論,佛光青年的「四給」認同度與參與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四給」搭起了行佛與人間佛教幸福觀的橋梁:人間佛教具有普世價值,更重視人間、重視人本、重視現實生活;星雲大師所說的人間佛教幸福觀是成立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中華文化倫道德,建設五和人生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情感觀研究
「情」是人類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人間性」、「生活性」等為主要特徵,其中必然涉及到「情」的問題。要實現佛法的「人間化」,佛教不僅不能放棄和迴避情感,更要直面並關懷大眾的情感,以同情和包容的心態直面感情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如何處理和解決法性與情感、法情與俗情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人間佛教不可迴避的問題。這是人間佛教最具感染力和張力的內容之一,對此問題的研究亦可對當前學術界關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擔憂提供一種解釋和回答。因此,本文將通過感性情感、道德情感和宗教情感三個層面,從宗教哲學、文學創作、生平經歷等方面,對星雲大師的情感觀進行梳理和概括,以期對人間佛教情感觀作較為系統的探討和把握。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與實踐研究
家庭是人倫之始,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社會尤重家庭之建設。受現代性衝擊影響,中國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發生劇烈轉變,呈現出多樣並存的狀態,而家庭問題也愈加突顯。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關注社會問題,認為家庭生活的和諧有序是人間佛教實踐之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共有兩方面,其一是回應當代家庭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其二是構建家庭倫理範式。 首先,星雲大師對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進行回應。其次,星雲大師從家庭和樂圓滿、人心社會淨化兩個層面提出家庭倫理範式,以家庭之愛的昇華與淨化擴展到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實現社會和諧。大師的家庭倫理思想呈現出匯融性、超越性和易行性的特徵。 在社會實踐方面,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化家庭」的建立,並親自舉辦「家庭普照」、「佛化婚禮」等活動,開展社會福利事業,為當代佛教參與家庭社會生活提供範式。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觀
星雲大師是推動當代人間佛教運動發展的最重要的實踐家。他來到台灣後,致力於讓佛法久駐人間的各項事業。為此,他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具體說來,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普及佛教,二是宣講佛教,三是佛教教育,四是文化建設,五是修建道場,六是公益慈善。這些具體事務中,他對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問題,有著獨特思考與研究。
青年星雲的青年六書──人間佛教正信與改革的篇章
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於1952 年12 月起,針對六位不同佛教知識青年面臨的問題,連續發表六封鼓勵、勸勉的信(簡稱「青年六書」)。「青年六書」以真人實事的方式,直指知識青年的問題,以及長久以來社會對佛教的誤解,傳達了佛法的正知見,與同時期的《無聲息的歌唱》在語體上雖不同,但指出佛教青年的重要與改革佛教的理念,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法華經》「法師」理念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平等思想
本文是基於現代人間佛教獨有的思想視角,對於《法華經》法師理念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平等思想脈絡、繼承關係所作的詳細研究。文中先對初期大乘佛教著名經典《法華經》所涉及「法師」概念的句例,一一進行了詳細的文獻、語言研究,確認《法華經》在法師問題上的基本理念:《法華經》的「法師」是指「傳承經典者」,法師的這一職能定位與其個人的特有身份無關,也就是說無論是男性、女性,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大乘佛教確認的能夠傳承經典的「法師」。文章在第二部分則指出:星雲大師所提出的僧信融合及僧信平等的思想,不僅從《法華經》的法師理念,完全可以找到經典的理論支持,又可看成是《法華經》的法師理念及其相關的大乘思想在現代人間佛教的合理延續與展開。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本文由考察「人間佛教」一語的英譯出發,通過梳理和分析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代表性的界說和定義,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既有歷史的時代的影響和烙印,更是星雲大師獨特的個性氣質和長期的弘法經歷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