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
本文以古老的東方佛教和現代西醫學為對象,從東西方文明會通的角度,探討了兩者內在契合與互補,初步提出了佛教醫學的概念及整體框架,並分析了佛教醫學的特點。本文前言部分指出了佛學與醫學在東西文明溝通中的特殊地位。然後從科學性質、結構目的的三個方面分析了佛學與現代醫學的內在契合,指出歷史悠久的佛學完全可以被視為一門古老的現代醫學,並對應於現代醫學模式,從傳統佛學思想中提出了「根─識─塵」理論作為佛教醫學的整體框架。最後在與現代醫學的對比中,總結出佛教醫學的三個特點:完整的哲學根基、獨具的新身關係理論何有效的禪定治療體系。最後,本文簡要論述佛教醫學對人類建設新文明的啟示。
禪宗與宋代詩歌創作論
北宋中期由於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展與成功,詩文理論的重點,「也從著重對文學創作外部規律的探討而轉向著重對其內部規律的研究。」 宋代詩歌創作論側重於主觀的構思,而非詩歌客觀的規律(如中唐之前有關詩格、詩式之作),這一方面呈現在詩文革新運動中追求「意新」的傾向,另一方面又符合禪宗在心性論上的關注。在美感體驗和自性體驗相近的認知架構下,詩論也染上了是頓非漸的解脫精神,在創作論中經常論及這種具有「當下」精神的構思原則。無論在一些用語或實際涵義上,對創作的態度都有這種自度自悟、「本來無一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色彩,而主要表現在與「悟入」有關的一些概念上。 「悟入」(或「妙悟」)可說是宋代詩論中最常使用的一個術語,同時它也是禪學理念下,詩歌創作最典型的概念。事實上,宋代詩家在使用「悟入」(或「妙悟」)時,由於各自的理論淵源和理論脈絡的不同,也造成對其內涵的理解和運用個個不同,因此,整個「悟入」的意涵和其他的文學概念和術語(如「活法」、「飽參」等)相互不可分割;即使是同一個「悟入」(或「妙悟」)的術語,但各個詩家所使用的涵義也未必屬於同一層次。本文即從創作論中這些概念的分析著手,歸納宋代詩歌創作論中經常涉及的禪學思想,由詩論脈絡中,析出六項基本的觀念,據以探討詩歌創作論對禪學的接受。
後現代禪詩四首
星雲大師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榜樣
星雲大師是佛教史上當之無愧的高僧大德,以一人之力彙聚萬眾之心,促成了漢傳佛教的現代轉型。大師所創建的佛光山事業,把中國佛教帶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國文化饋贈給世界人民。大師的佛法,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禪宗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星雲大師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轉型的典範和榜樣。
試析當代禪意水墨的圖式生成── 以王川的抽象畫為考察對象
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禪意水墨已衍生出新奇的藝術圖式。王川正是中國抽象禪意水墨的當代領軍人物之一。本文採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對王川二十一世紀後的作品進行圖像分析,深入梳理佛教在其藝術表達轉變中的影響,並探討中國禪意水墨藝術的當代表現形式及生長邏輯。
元代禪僧與西藏喇嘛辯論考
十三世紀末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召集下,曾有漢地禪僧與帝師八思巴就禪宗教義,歷史,言詮,公案等問題作出討論,作者指出,這場漢,藏佛教高僧的對話是自八世紀拉薩的吐蕃僧諍以來一場重要的辯論,但當今學者卻甚少對之有所著墨,實則這場辯論對八世紀的僧諍適可作一輔助性的理解。 第一部分,作者自時人鄧文原,賈汝舟,和《元史》的記載中,嘗試勾勒出當時辯論的經過和主題,證明對話的內容為禪僧引用宗密的著作說明禪的定義,修證和層次,最後並獲得八思巴給以「甚深般若」的讚賞,顯現十三世紀禪宗的頓漸理論已漸得成熟的發展,而其理論中的「自心」,「真性」與薩迦派的「唯識」理論相當接近。 第二部分,作者上溯八世紀的吐蕃僧諍,回應某些美日學者自敦煌史料對此場僧諍是否存在的質疑,認為以八思巴對西藏古代史事的熟稔,為何在與漢僧的對話中絲毫未提及八世紀禪宗僧侶摩訶衍在西藏挫敗的往事,反而對禪宗表現極大的讚賞? 作者故推論,八世紀在西藏的僧諍,當是在八思巴後,西藏的史家所杜撰出來的,杜撰的因素,也與八思巴在元廷的成就帶給藏人的自信有關。
陽明學與明代佛教
本文之目的在探討陽明學與明代佛學的交涉,並論及了理學與佛學的異同. 其全文在架構上則分八段來敘述:一,禪與朱子學之對立:主在討論禪之言「心」與朱子之言「理」的觀點差異. 二. 王陽明之良知說:闡釋以「無是無非」為體質的良知說,乃是通於禪之「無善無惡說」的契機. 三. 禪與王陽明學:言王學所帶動的風潮,促成了明末的佛學復興運動. 四. 凋落的明初佛教界:說明明初的佛教因政治的介入,遂陷入了衰退的局面. 五. 萬歷年間之佛教界與陽明學:論述此時期的佛教復興運動與儒學的合流. 六. 儒佛之爭:探討良知說與佛教心性的論戰. 七. 八. 良知與佛教之結合:由良知對「心」之向內發展與對外的「機能」活潑化,來論述兩者的結合。
永嘉證道歌的年代及其作者
關於 <永嘉證道歌> 的年代與其作者的問題,一直受人懷疑. 近代的胡適先生,曾於法國巴黎發現與證道歌相同之《禪門秘要決(訣)》,而其上所題之作者為「招覺大師一宿覺」. 故胡適判斷此招覺大師年代應在晚唐 (836 ~ 906年) 或五代 (907 ~ 959年) 之時,至於一般傳說與慧能同時之所謂永嘉玄覺禪師,則屬烏有之人. 而日本宇井伯壽則亦考察《祖堂集》等資料,將證道歌定為西紀750 ~ 800間的產物,並仍認其為玄覺所作. 關於證道歌的究為何人作品,作者以為「招覺大師」之「覺」字恐是「賢」字之誤. 若真如此,則招賢大師即景岑和尚. 作者於文中,就景岑和尚的作品及其語錄做比較,舉出十二點來說明其與證道歌間的密切關係。
星雲大師與禪語言的現代化
佛教現代化略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思想觀念也正在逐步地現代化。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通常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思想觀念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思想觀念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想活動,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人人言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