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教研究院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人間社 李苑嫣 波士頓報導】2024-10-08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合作、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贊助,10月4日共同舉辦「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T.T. and W.F. Chao Distinguished Buddhist Lecture Series)英文論壇。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總召集人妙光法師、華美公司(Westlake Corporation)資深董事長暨麻省理工學院校友趙元修、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宗教系副教授馬德偉(Marcus.....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有別於前人多從《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探討禪宗看待經典的態度,龔教授則從《楞嚴經》解讀北宗與荷澤神會的頓漸觀,以及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的吸收。之後是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教授發表〈《大智度論》解經之中的「法性生身」〉,就「法性生身」的概念,談論早期二身論與後來三身、四身論之間的過渡,並分析其可能受到《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影響。最後,福建大學楊祖榮教授以敦煌文獻為論域,在〈敦煌佚名《維摩經義記》文獻學研究〉中,分析學界對《維摩詰經》注疏文獻的整理與觀點。研討會第一天議程涉及多位學者對佛教經典、思想體系的深入探討,為學界提供了不同角度和新視角。 第二天的發表首先圍繞.....
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際化傳播過程中的情況,以佛光山礁溪會館監寺滿徹法師曾在德國弘法為例,說明佛教與德國文化的交流,始於人間佛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信條,與德國文化具有共通性。人間佛教在德國依然重視文教,在交流中推行德語翻譯、舉辦博覽會等,對於佛教在德國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認為佛教傳播需要神聖敘事的建構,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尤其應關注文化的傳播現象,有助於理解佛教中國化和佛教國際化歷程。 談及人間佛教當代的主流方向,夏德美認為人間佛教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平等、智慧、慈悲」的價值理念,「平等」包含人人平等、人眾平等、人佛平等三層面,與儒家看重血緣身分等級秩序和西方一神論下,神對人的優.....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人間佛教新思維
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人間佛教新思維 圖說:王雪梅教授。 人間社記者楊小萱攝 提供大陸青年研究人間佛教平台、探討當代人間佛教議題的「2016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5月20日於上海星雲文教館展開。主辦單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從上百名青年的提交初稿中,選出最完整、架構清晰的24篇佳作,匯集通過初選的青年學人於題報會上呈現論文架構與論點。題報會現場同時由南京大學程恭讓教授、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及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針對研究方法、論點建構及文獻輔助等層面,給予題報的青年指導與建議。 此次通過初選的24篇論文,是大陸各地知名學府的碩博士生的投稿作品,投稿者多為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發表人有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何建明線上發表。 首先由呂凱文教授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強調此作品不但可作為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化及跨文化文明互鑒等相關議題的核心文獻,更為上述這些領域的實際落實提供文獻上的印證。在現代社會逐漸面臨宗教邊緣化與碎片化的趨勢,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正開闢出一種能夠「以宗教倫理引導現代生活」的力量,不但展現人間佛教對現代文明的積極回應,也對未來宗教發展走向提供深遠的啟示。 李玉珍教授發表〈星雲大師的.....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會十堂課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第五堂課來了!7/1主題「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邀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主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李向平教授與談,佛光山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主持,從「歷史、現代性、中道、中國化」四大視域出發,深入探討人間佛教的核心理念與思想脈絡。歡迎廣為宣傳,線上共學。 Zoom:https://reurl.cc/O5NKxr 會議ID: 899 3699 0838 密碼: 123456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第五堂課來了!7/1主題「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邀請學者專家從「歷史、現代性、中道、中國化」四大視域.....
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各種社會文化都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 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意識形態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意識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 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要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 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言人人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
釋門判教與現代新儒家
元代佛經譯僧沙囉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