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釋迦牟尼佛傳》是星雲大師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文學作品。作為一個佛教徒寫作的佛傳,這部作品承載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載了作者星雲大師的基本理念。其寫作思惟和世俗作家、世俗學者迥然不同;其寫作目的、寫作策略受制於佛陀的歷史、星雲大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對人間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虛大師以來,尤其是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
從般若、方便融和的佛法義理學視角看星雲大師對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貢獻
星雲大師個人生命所彰顯出來的這種重視般若、方便辯證融和的獨特義理精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弘揚的這種般若、方便並重的智慧特質,其核心部分可以說正是對於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重要的貢獻,並重新開啟佛法理論理性與佛法實踐理性新動態平衡的一種可能。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的貢獻
星雲大師對於倫理學的議題,有廣泛的涉及,把佛教倫理從傳統推向現代關注,形成系統性的觀點,構成其「人間佛教的新倫理觀」,由此而論,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有著重要的貢獻。
佛光普照文學
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的語言特色探析
本文旨在探討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在佛教儀式中的意義,嘗試從文學語言的視角探析其語言特色。首先,簡述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對佛教傳統祈願文的繼承與創新。其次,聚焦於《佛光祈願文》的形式結構特色,並選取歷代具代表性的「願文」進行比較。再者,透過其用典、俗語的分析,及修辭形式的具象書寫,發現其結構鮮活、具張力的文學動態之美。足見《佛光祈願文》不僅作為佛教祈願儀式中諷誦的一種優美的文學體類,具有消災與超度的宗教功能外,對於世人的利益與安福眾生之心,發揮佛教儀式文學的最大功用。
《佛光菜根譚》的語言風格
本文從「語言風格」的切入角度,對星雲大師的名著《佛光菜根譚》做出細緻深入的解讀。所謂「語言風格」,是指語言學家用具體的、求真的、客觀的、分析的方法,去闡明文學作品的特點,語言風格學可以分成三個次領域:韻律風格學、詞彙風格學、句法風格學。本文即依這些層次展開對《佛光菜根譚》的研究。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初探
讓大眾認識佛陀 依佛陀提升大眾─讀星雲大師《金玉滿堂》教科書
《佛光菜根譚》的文學修辭與思想風格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