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展望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學的未來 ──讀《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有感
闞正宗教授以「青年星雲」為主題,書寫《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深入爬梳星雲大師在1953-1963年(26歲到36歲)於蘭陽的青年弘法歷程,書中不僅呈現出星雲大師在創辦佛光山前之重要心路歷程與生命實踐,更重要的是宛如畫龍點睛般,點出了此關鍵10年對奠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藍圖整體開展的重要性;換句話說,要理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學,實不可忽略青年星雲階段。甚至可以說,青年星雲階段,確立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根源,要了解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學的建構,就要了解青年星雲。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是中國佛教所傳原始佛教四部聖典之一。此經在漢譯中有兩個傳本,一個是南朝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所譯的《雜阿含經》50 卷,翻譯時間在西元435 至445 年之間;一個是失譯人名的《別譯雜阿含經》20 卷,其譯出時間,一般推斷比劉宋譯為早。在南傳佛教中,相傳有五部聖典,漢傳佛教所傳譯的《雜阿含經》,與南傳佛教五部聖典中《相應部》經典大體上相當。
一飯之恩重如山(外二章)
歡喜、希望和信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一點清思
佛教在今天的中國發展迅猛,佛教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不再是「封建迷信」的標籤。但是,佛教還是面臨很多困境,僅以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應方立天教授提出的「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之後的另一大創新」觀點。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及佛光大學共同主辦,邀請研究人間佛教學有專精的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屏東大學教授陳劍鍠、台灣大學教授杜保瑞、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在開幕首日展開4場主題演說;博士青年學者隨後分成3組發表論文,深具兩岸佛教學術承先啓後的重大意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新任副總會長慈容法師、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妙光法師出席論壇,與大家交流。 圖說:專題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主講「從當代社會的困.....
記兩位女聖者——南丁格爾護士及德蕾莎修女
丁香下的囈語
創業導師李開復必修的「人生七學分」
無財七施
人生的七種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