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公共性對現代佛教制度建構的影響—以佛光山為例
公共性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對現代佛教制度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國家制度的建設對普羅大眾訴求的關注及對公共權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因此,在宗教神聖性基礎上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被瓦解後,宗教的公共性已然成為其影響社會建構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宗教要想更好地實現現代化轉型,對其公共性的挖掘將成為宗教與現代社會良好互動的契合點。在中國傳統社會,佛教僧團作為區別於血緣家族的生活共同體,體現了其固有的公共特性。公共性在佛教現代制度改革中分別表現為,佛教從內部進行革新以回應時代的質疑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共存的問題。具體的制度構建則可以從僧團和宗教空間兩個中心展開。佛光山是現代佛教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星雲大師從開山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相互適應,從其弘法理念到制度細節無不體現了公共性的特徵,不僅促進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有益於佛法的弘揚和發展,而且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值得借鑑。
佛教生態文化與唐代文學
唐代是中國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寺觀園林也盛極一時,據《兩京城坊考》載,僅長安城中就有佛寺81所。長安城外,佛寺主要集中在終南山區,終南山在唐代前期就佛寺數量來講,是全國最多的,後期有所減少,「以安史之亂為界,唐代前期名山寺院最多的要數終南山,共有21所,居全國之首,唐代後期則銳減至7 所」。這些佛寺大多數都具有良好的生態狀況,從現存可稽的唐代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當時佛寺園林的基本風貌。
古代犍陀羅藝術
地藏信仰的現代詮釋
試析當代禪意水墨的圖式生成── 以王川的抽象畫為考察對象
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禪意水墨已衍生出新奇的藝術圖式。王川正是中國抽象禪意水墨的當代領軍人物之一。本文採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對王川二十一世紀後的作品進行圖像分析,深入梳理佛教在其藝術表達轉變中的影響,並探討中國禪意水墨藝術的當代表現形式及生長邏輯。
進行「傾聽」的現代日本佛教──應對社會需求的臨床宗教的嘗試
本文通過現代佛教為應對現代人的認可需求而進行的「傾聽」這一實踐,來考察現代宗教的社會貢獻的可能性。具體來講,在第二節中,對以東北大學的實踐臨床宗教學講座為中心進行的臨床宗教師的培養這一構想,是從關懷(Care) 的角度來分析。在第三節中,從傳統傾聽到現代傾聽的特徵,以傳統傾聽形式「教誨師」,現代傾聽形式「傾聽志願者」、「牢騷搜集」為例進行說明。最後,對以滿足認可的需求及確保生活基礎為目標的秋田縣藤裡町的實踐中,成為關鍵人物的袴田俊英住持的事例進行報告。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人間社 覺瀚/台北報導 為感念母恩與慶祝佛誕,由佛光山大慈佛社與台北市文山區公所聯合主辦的「佛誕節暨母親節祈福浴佛活動」5月5日於文山區行政中心前廣場溫馨舉辦,共200多人參加,一起祝福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佛誕節暨母親節祈福浴佛活動」由文山第四分會發起,邀請佛光山台北道場監院妙眾法師、大慈佛社滿富法師、文山區區長鄭裕峯、祕書室主任張勝凱,帶領各部門主管與佛光人一起祈福,並恭誦星雲大師〈為佛誕節祈願文〉。 人間社 覺瀚/台北報導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慶佛誕 文山區公所舉辦浴佛活動感念母恩tw 2.....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台,尤其這次邀請到研究漢傳佛教的韓、日、美學者與會,兼具道場儀軌、藝術展示和國際視野,一定可以為學術研究帶來新契機。 「這場會議的議題,不僅有學術、藝術價值,更具現實政治意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感性指出,西方國家正因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出動軍機轟炸反擊,勢必傷及許多無辜百姓;相較之下,眾人此時此刻齊聚佛光山共同研討以度化眾生為目的的水陸法會,格外能感受佛教的溫暖與慈悲。 田青表示,恐怖攻擊出於複雜的宗教衝突,更能彰顯佛教的慈悲救世思想。他認為,只有佛教可以拯救生靈塗炭的世界,人間佛教才是救世良方。 星雲大師指出,他曾在各地看過不少水陸圖畫,但是目前在佛館展出的規模卻不常見,加上.....
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
二戰後,台灣佛教與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的佛教,往來非常密切。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台灣佛教在對外弘化上更趨積極,尤其是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等四大教團,在這些教團對外弘法地點的選擇上,香港也成為他們前往開拓的地方。相較於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在香港的弘化活動更見積極。佛光山自1983 年在香港創辦「佛香精舍」,隨著信徒求法日多,各類弘法活動日益增加,乃於1991 年在窩打老道設立「佛香講堂」。之後,為擴大對信眾服務,2010 年於九龍灣億京中心設立「香港佛光道場」。又,為讓「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自2005 年4 月,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積極推展各項學術活動。本文以「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為題,探討佛光山是在何種因緣到香港建立道場?如何展開其各項弘化工作?全文從:從「佛香精舍」到「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在香港展開的弘法活動、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佛教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文末則就: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法師、佛光山香港各道場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關係、對「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未來發展之觀察三項,做了相應的說明,冀以呈顯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特色。
星雲大師宗教觀研究—以「同體共生」為線索
星雲大師對宗教的根本要求是利益眾生,在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淨化心靈與社會奉獻確立宗教存在的價值。而宗教若想延續與發展,縱向上必須順應時代,處理好與理性化潮流、市場經濟間的關係;橫向上必須與其他宗教包括民間信仰平等交流,共存共榮。「同體共生」既是星雲大師宗教觀的出發點,是其體悟佛教真理而秉持的精神態度;又是其回歸之處,是大師希望通過實踐真正達成的人間狀態。本文以人間佛教為中心,以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為參照,探討星雲大師在處理人間佛教自身的發展,與世界各大宗教共同發展問題時所顯示出的宗教觀。
